Thursday, January 25, 2007

Children And I

兒童與我

--- 淺談 ---
兒童文學、廣播、電視、教育












劉惠瓊 著

目錄

(一)演講篇…………………………..8
關於兒童故事的 ---
(1) 怎樣給孩子說故事
(2) 母親給孩子說故事
(3) 怎樣寫兒童故事
(4) 兒童故事寫作技巧
關於兒童劇的 ---
(1) 兒童故事與兒童劇
(2) 由故事改寫為兒童劇示範
關於朗誦的 ---
(1) 怎樣訓練兒童朗誦
(2) 朗誦劇示範
(A) 森林裡的秘密
(B) 小麻雀開學

(二)座談篇…………………………..75
(1) 一九五九年應《青年樂園》之邀,主講【漫談播音劇】
(2) 一九八一年應香港市政局之邀,主講【如何講故事】
(3) 一九八三年應香港市政局圖書館舉辦第二屆兒童讀物創作比賽,主講【評評講講】
(4) 一九八三年應香港兒童文藝協會之邀,主講【我寫兒童故事的一點心得】
(5) 一九八四年應香港教育署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之邀,主講【如何引起兒童聽和說故事的興趣】
(6) 某年某月某日應香港教育署幼師訓練班之邀,主講【萬事起頭難】
(7) 某年某月某日應香港教育署在職教師訓練班之邀,主講【從照相說到幼兒教育輔導方法】
(8) 某年某月某日主持某幼稚園家長會之座談會,主講【電視對兒童教育的影響】

(三)訪問篇…………………………..127
(1) 一九七六年溫哥華華僑之聲訪問記
(2) 一九八二年香港亞洲電視訪問記
(3) 二零零二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學研究中心遠臨溫哥華訪問記

(四)附錄篇…………………………..150
(1) 香港第一個兒童廣播劇 -- 【是誰得獎】
(2) 香港第一個幼稚園朗誦劇 -- 【小小園丁】
愛的紀錄(序)
許多許多年前,有一個美麗的少女,用她動聽的聲音,透過大氣電波說故事給小朋友聽。她的心中充滿愛,她希望小朋友也懂得愛;她的理想是把世界變得更美麗,她希望小朋友們跟她一同努力。她的故事感動了許許多多小朋友,他們果真學會了愛,愛他們的父母和家人,愛他們的同學和朋友,愛這個社會和世界。在他們成長之後,緊守在不同崗位上,為這個世界增姿添彩。

除了講故事,她又開始寫故事,把故事發表在她為孩子辦的報紙上。
她又把故事印成書,自己做了兒童書的出版家。
她把故事編成戲,把戲搬到舞台上。
她又根據自己的理想,辦起幼兒學校來,讓孩子在愛的教育下成長。

所有能為孩子做的心靈培育工作她都嘗試過,而且取得美好的成績,這是她用愛心、汗水和腦汁灌溉而成。
晃眼便是半個多世紀,美麗的少女變成慈祥的婆婆。但她的心仍然青春如昔,因此大家喜歡叫她劉姐姐。

劉姐姐接受過許多刊物和機構的訪問,又被邀請到處演講。演詞和訪問紀錄都是她平生經驗的總結,現在選錄在這本書裡,成為工作的紀錄,歷史的紀錄,也是一個文藝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愛心和獻身的紀錄,讓我們好好欣賞和學習。

阿濃


















自 序

在我為兒童工作的四十年間(一九四八至一九八七),經常應邀出席演講或座談會,間亦留下其中一些講稿演詞之類,最近翻箱倒篋,整理一些舊稿,找出十數篇這些講稿,細讀之下,祇覺得都是陳年往事,了無新意,若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眼光來看,將視之為一件毫無價值的老古董,唯一感到還有可取而公於眾的,就是其中的言論是代表上一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的見解和理想,並提出我對兒童教育、電視和廣播的一些意見,還反映出那個年代的香港,無論出版、廣播,甚至電視節目等對兒童的範疇,都是荒涼一片的。
語云:「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又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實在不言而喻。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體格的鍛鍊固然重要,而心智的培養,更加不容忽視。我有幸窮一生之力為兒童而工作,雖然能力有限,可以做到的並不多,但最少也已播下一顆種子了。
再看這些講稿演詞,可說是我工作的一小部份紀錄,自覺還有保留的價值,可惜其中不少講稿未有記錄演講的日期和地點,這是一大漏洞。但無論如何,自己的孩子總是最好的,所以曾經想把它出版,終以工作過於龐大而繁重,且銷路極成問題,因此思其次,以自製方式代替了出版計劃,幸而得譚松壽老師慨允協助與指導,又蒙譚夫人蕙清女士抽空代為打字,更蒙文學家及專欄作家阿濃撥冗作序,這一切都彷如沙漠中之綠洲,使本書生色不少。本書預計祇出書十五本。除自留數本以作紀念外,其餘分贈至愛親友,如社團或機構感興趣而願意保存一二者,當亦十分樂於贈送。此無他,聊以寄意吧了。


















怎樣給孩子說故事?
這些年來,我經常都會接觸到一些年輕人,問及我關於講故事的技巧,其實講故事並不是一種「學科」,更不是一門「科學」,很難把它分析而成理論化的。記得從前當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祖母常常給我講「熊人婆」的故事,也非常吸引我,回到鄉村生活的那段日子,隔鄰的二叔公每晚在老榕樹下講因果報應的故事,引得我們孩子們從各家各戶跑來圍繞著他來聽他口沫橫飛的講著。
安徒生是一個以講故事而成功的人物,他所到之處,孩子們便把他當作蜜糖,把他當作開心果。
這些人相信都從沒有想過怎樣講故事,更談不上去研究講故事的技巧了。但他們為什麼會講得這樣成功,這樣具有吸引力?我覺得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有一點就是他們具有一顆童心,他們講故事的時候,把自己變成了兒童的一份子,和兒童共同享受著故事。
因此,我們講故事而希望能吸引兒童,我們首先要自問:「我是否有著那顆童心呢?」其次我們要問:「我講故事覺得是一種享受,抑或是一種負擔呢?」
有了童心,然後能設身處地,愛孩子之所愛,惡孩子之所惡。心情是孩子的心情,言語是孩子的言語,甚至一舉一動都是孩子的一舉一動。有享受的感覺,才能鼓起熱情,置身於故事裡,盡量去表達故事的情節和每個角色的感情。
我曾經聽過一個講故事很成功的人講故事,那就是多年前,當我在英國倫敦大學讀書的時候,有一次,我應邀到近郊一間兒童圖書館去見那裡的主管人Miss Comwel,她可說是英國兒童圖書館的首創人,在她著的 “How I became a librarian” 一書裡,便説明在二十世紀初期,英國還没有兒童圖書館,她怎樣奮勇力爭,然後才建立了兒童圖書館的基礎,後來她還利用圖書館關閉的時間,作出多種的活動,例如繪畫、放電影、講故事等,其中最成功的便是講故事了,講故事的時間,都是她親自主持的,她說的故事,兒童都喜歡聽,所以很快她便成為兒童的偶像。
當我去見她的時候,她是個滿頭銀髮,祖母級的人物。她熱誠給我招待,然後便開始為當時還留在圖書館的兒童講故事了。她講得的確精彩極了,她完全投入故事裡,講起來她簡直像個小孩子,她和小孩子一起享受著,誰人會相信她是這樣一把年紀的人。她的成功就好像磁石一般,把孩子們的精神和心靈完全吸引住了,連我也在內。
由這些例子看來,講故事前要作好心理的準備,就是先要把自己回復兒童時代。
我剛才說過講故事實在没有什麼特別技巧可言,不過憑著我多年講故事的經驗,我祗好勉強地把所謂講事的技巧分為幾項,提出來讓大家作為一種參考的資料吧了。
(一)故事的了解:我覺得要把故事講得好,講得動聽,講得能夠吸引聽眾,首先我們要把故事深入了解。誰也不能臨時「爆肚」的,毎個故事有一個故事的主旨,一個故事的特色,一個故事的人物,如果我們不首先去把故事了解,很難講得傳神的。不要以為幼童的故事,既短且淺,那裡需要準備和了解呢?如果存有這種觀念,講故事必然是失敗的。就以「三隻小豬」為例,三隻小豬為避免豺狼來捉牠們,牠們分別各建築一間小屋,毎隻小豬建屋的材料不同,這正代表牠們毎隻個性的不同,而狼的逼害一次比一次加緊,小豬的驚恐也一次比一次增加,要是我們不了解故事的精神所在,情節的發展,只是平鋪直敘地去講,不特吸引不到兒童,連自己也吸引不到自己哩。
(二)聲線的控制:毎個人都有不同的聲線,那是天賦的,我們不能去改變它的,我所謂控制,就是聲音大細的問題,太大聲會使人感到刺耳,太細聲使人聽起來沉沉欲睡,況且在一個故事中,有些地方應該用較高較大的聲音;有些地方應該用較低較細的聲音,我們都要能夠適當地控制的,例如:突然來了一陣狂風,把孩子撼醒,說:「快快起來,不然,就要把你捲走!」又例如:突然來了一陣輕風,把孩子輕輕地撫摩著說:「孩子,乖乖,快快睡覺吧!」
由這些情節上看,前者是需要較高較大的聲音,代表粗暴,後者是需要較低較小的聲音,代表温柔。如果不論任何情節,任何角色,我們都用同一的聲線去表達,那就簡直像一篇平鋪直敘的文章,怎能吸引讀者呢?
講故事有異於演講,演講有時為了引起聽眾的注意,用的聲線往往提高一點,放大一點,但講故事,聲線不需要過大。如果在班上講的,最好和孩子們坐得接近一些,圍成圓形或半圓形的坐著,好像跟他們閒談一般;如果在家裡,聲線就必須更低更小了。孩子躺在床上,母親坐在床邊為他講故事,是孩子最享受的時刻。母親說故事簡直像唱催眠曲一般,輕輕地說著,既温柔又甜蜜,很容易便把孩子帶進美妙的夢境中,直到孩子長大了,還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國人是非常重視孩子睡前,為他們說個 “bed time story”的。
(三)口語的運用:許多人以為給孩子們講故事,就是講一個故事給孩子們聽那麼簡單,不錯,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給他們聽,正是投其所好,其實,除了這,還有更重要的目的,口語的訓練,便是其中之一了。當兒童留意著聽故事的時候,無形中增加了他們許多語彙,幫助他們說話的能力。兒童用的口語,有時會顛倒前後的,例如:「食咗飯」,他們會說「飯食咗」。又例如:「嗰隻貓係白色嘅」他們會說:「嗰隻貓白色」,又例如:「這個洋娃娃係媽媽買俾我嘅」,他們會說:「這個洋娃娃媽媽買我嘅」,這些他們說的話都是未能達到完滿的階段,但是他們的缺點可以從聽故事和他們講故事中得到糾正過來的。所以,當我們說故事時,要注意到兒童慣用的口語,要用那些是兒童所能了解的,容易學習的,例如:符合理想,標準很高,原則間題,做人道理…理想、標準、原則、道理,這些名詞都不是兒童所能理解的。遇到這種情形,我們只好用其他方法來表達了。
同時,我們為了要豐富兒童的語言,我們要多點運用兒童天真的語氣,但我們千萬不要去模仿兒童說話的缺點,例如重說和讀音不正等。因為這些還有待我們去糾正他們的,我們不能把這些缺點誇張,以為這是模仿兒童的天真,事實上,這足以使其他兒童去錯誤地學習吧了。
(四)情緒的表達:我們說一個故事就有如演員演出一齣戲劇,能不能吸引觀眾,全靠演員演得是否逼真,故事能不能吸引兒童,也全靠說故事者說得是否生動,每個故事都有許多情節,而每個情節都有不同的發展,有喜有悲,有快樂也有哀愁,我們要把這些情緒傳達給聽眾,使聽眾心中起了共鳴,為喜為悲,為快樂為哀愁,完全跟著故事而起變化,就以〈三隻小豬〉為例:在森林附近,住著三隻小豬,他們是很快樂的,忽然,有一天,來了一隻狼,狼要吃他們,三隻小豬就非常担心了……到中段的時候,說到三小豬建屋,一次又一次都被狼推倒,狼窮追他們,我們說話的情緒也應一次比一次緊張,及至最後,說到狼推不倒那堅固的磚屋,於是用頭撞向磚屋,撞得頭破血流,連忙逃去,永遠不敢再來了。孩子們聽到這裡,都舒了一口氣了,我們也轉用一種輕鬆愉快的情緒繼續說:「狼走了,三隻小豬不用再害怕,他們又可以過些快樂的日子了。……」
所以要把一個故事說得好,先要深入去了解這個故事發展,才能把故事的情緒表達無遺。
(五)緩速的操縱:這與情緒的控制是有關連的,它像音樂中的節奏,那些地方要說快些,那些地方要說慢些,與情節的發展是有關聯的。我們還是以三隻小豬作為例子吧,第一段,說三隻小豬住在樹林附近,相安無事,說來可較緩慢些,但是狼追趕他們,他們趕快逃跑,那時說得應愈來愈急促了,直至狼走了之後而至結尾,就可回復開始時的緩慢了。
不過,無論怎様,我以為給孩子們說事,年紀愈小的,就愈應緩慢一點,太快,孩子會接受不來的,好像我們對幼稚園學生上課,我們說話也應儘可能放慢一些啊。
(六)敘述與對話:根據兒童心理,小孩子很喜歡聽故事中的對話的,從對話中可使兒童更了解故事中每個角色的個性、感情和感受等,所以在幼童故事中,往往很著重對話的,有很多說故事的人,不特很難把故事說得傳神,而且往往把對話和敘述混成一片,使聽者不知究竟是對話還是敘述,例如:有一個小女孩子,名叫小紅帽。有一天,她的媽媽對她說:「小紅帽,我做了一個大蛋糕,你代我送去給外婆吧!」小紅帽說:「好的,媽媽,我也很想去看看外婆哩!」這很明顯,第一節是敘述,跟著便是小紅帽的媽媽跟小紅帽對話。如果我們把它混在一起,便會說成怎樣呢?而聽故事的人又會感覺怎樣呢?
(七)間歇與停頓:在說一個故事時,偶有間歇是非常重要的,好像作一篇文章有頓、有句、有節、有段之分,每次的停頓,時間應適可而止,因為孩子在聽故事時,過於聚精會神,所以說故事的稍稍間歇,讓孩子的神經鬆弛一下,主要在適當的地方,作時間較長一點的停頓。這停頓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讓孩子們有時間去想想剛才所說過的;第二,讓孩子用自己的腦子去想想,猜測以下的發展如何。如果我們一連串地把故事說完,就會失去這種作用了。
(八)講述的氣氛:我們在為孩子們說故事之前,首先要讓孩子有聽故事的「渴求」,在安靜的情況下,說起來的效果會特別好的。反過來說,甲童想著遊戲堂去騎木馬,乙童想著放學後去喝汽水,丙童有意作弄一下鄰座的小朋友,當我們看見這種情形,先不要把故事開始,而要把氣氛營造好,譬如我們靜默一會兒,孩子們會好奇的望著我們,要求我們說了,於是我們便把要說的故事提出,引起大家注意後,才慢慢地開始。此外,我們還可利用木偶、圖畫、幻燈片、錄音等,來引起兒童聽故事的興趣。我們必須設法令到每個兒童都要靜下來,才可以開始去說故事。
以上是根據我多年來為孩子們說故事的一點經驗,希望藉此能夠獲得你們更寶貴的意見。
我們說完故事之後,最好讓兒童一起參與說故事,這不特使兒童感到很大的興趣,而且也是訓練兒童說話能力的最好的方法哩。




















母親給孩子說故事

(一) 母親為什麼要給孩子說故事?
如果有人問:世界上什麼是最美麗、最和平
和最寧靜的時刻?我將會毫不猶疑地回答說:「是當母親給孩子說故事的時候。」我們試閉著眼睛想一想,孩子那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凝視著正為他講故事的慈母,而母親那雙充滿著母愛的眼光和孩子的眼光溶滙在一起,那是幸福、滿足和快樂的象徵,世界上没有什麼可以取代的。對於母親而言,可以領會到有了孩子的安慰和樂趣;對孩子而言,簡直是沐浴在溫暖和溫馨裡,這印象將使他長成後也永遠難忘,一生受用的。所以一個孩子幼年時備受母愛的薰陶,長成後,個性必定較為純良,人生自然會納入正軌。而說故事給孩子聽,便是表達母愛的一種方法了。
(二) 說給什麼年齡的孩子聽?
愛聽母親說故事的孩子,斷不會是中學生
了,中學生的生活圈子擴大了,閱讀能力增強了,各種活動也多了,他們愛看什麼書,都可以買或借來看,他們没有耐性也没有時間聽母親給他說故事了。聽母親說故事的也不會是一般小學生,小學生的功課也相當繁重,要應付多項的考試,雖然願意聽,可惜没有時間去聽,唯一可以享受聽母親說故事的福氣的,只有未入學的和幼稚園的,還有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吧了。論年齡,大概由兩歲至七歲,這五年間,可說是母子關係最密切的時期,他們可以有時間一起看電視,一起聽故事,所以做母親的,要特別珍惜這一段和子女相親相近的日子。
(三) 給孩子講故事最好在什麼時候?
有些母親會說:「誰不知道給孩子說故事是一種享受,是溝通母子感情的一道橋樑,但是可惜我們做母親的,工作繁忙,一天忙到晚,還有什麼時間餘下來給孩子說故事啊!」這的確是實際的情形,有些主婦出外做事的,回家還要處理家務,工作的壓力,使到一個人的脾氣也變得暴躁了。當孩子要求她說故事時,她往往會大聲說:「滾開,你看不見媽媽正忙著嗎?」她不知道這樣會招致不良的後果,孩子因被拒絕而感到失望,因而產生種種不平衡的心理,其實,即使一個最忙的主婦,在一天之內,無論如何都應該抽出一些空閒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例如減少一些社交活動、玩麻將或看電視的時間,或把工作的速度增加,總可以多出一點時間來給孩子說故事的。至於說故事的時間以何時為最佳?我以為孩子還没有入學的,而母親又没有出外工作的,最好是在下午三時至四時之間,因為那時候孩子午睡剛醒,精神充沛,吃了一點小點心後,聽聽母親說故事,可說是孩子最感到滿足的時刻了。至於外出工作的母親,而孩子又要上學的,那當然以晚上孩子睡前為適合,外國出版許多bed time story 的圖書,就是讓母親說給孩子聽的。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呼呼入睡,走入甜蜜的夢鄉裡。
(四) 說什麼故事給孩子聽呢?
有些母親會感到給孩子選擇故事是一件困難
的事,這也是很實際的問題。現在市面充斥著的都是兒童不宜觀看但是形式上又是兒童的書刋,如果我們不慎選錯了這些故事來說給孩子聽,會給孩子極壞的影響,至於那些是不適合,而那些是適合的呢?我很難用三言兩語列舉出來,不過,有幾個原則可供參考的。就是渲染暴力、表揚弱肉強食的不選;充滿神怪、導人於迷信的不選;宣傳詐騙、鼓吹不勞而獲的不選;至於過份刻劃悲慘,而引人走向悲觀失望的不選,例如〈火柴女〉原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但結局過於灰黯了,使人感到悲觀失望,是不適宜幼小的兒童聽的。又例如〈幸運的小兵〉,說有一個退伍的小兵,有一次獲得一塊神奇的枱布,只要打開它,要吃什麼,說出來便可以獲得什麼,孩子聽了如果信以為真,他還須要勤力學習,努力工作嗎?
(五)我們選擇故事時,是否要根據孩子的年齡?
這是當然需要的,聽母親說故事的孩子,我
剛才說過不會超過七歲的,所以我們最好選些幼童感興趣而又能了解的故事。第一:長度要不超過孩子維持興趣的範圍內。第二:意義顯淺而又有趣味性的。第三:有重複性的。第四:對話多的。
(六)故事內容是否須要有教育成份?
兒童聽故事是容易受感染的,他們常常把自
己代入了故事中的主角,與他共苦樂似的,所以,故事中的情節很容易影響兒童心理,收到潛移默化之功。因此故事的內容,要涵有教育意義,那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我們說故事時,不須刻意去說出故事的教訓,但讓孩子聽了,自然感受到教訓,也許一生都受這教訓的影響,所以,我認為當我們選擇故事時,這點也應注意的。
(七)說故事時應該怎樣?
說故事前應該作好了準備,第一:須要準備好時間。第二:須要準備好材料。所謂時間,就是說故事的時間。例如我們準備半小時是說故事的時間,在這半小時內,便要專心專意去說故事,不做其他的事。如果忽然記起尚未燒開水便到廚房去燒水,或記起雪櫃裡的肉要解凍,便又去打開雪櫃去取肉,或聽到家人在說話,便又忍不住搭訕幾句。如此一來,說的没有全心全意去說,聽的也不會集中精神去聽,效果必然不會好的。第二須要準備好資料,就是說要把故事準備好,有充分的準備,才能說得動聽,說得傳神。
(八)說故事的技巧應如何?
說故事給孩子聽,是一個對一個的說,最多是對兩個說,這和在課室裡對全體學生說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聲線必須控制,甚至好像在耳邊說一般,不過技巧不能没有的,簡單來說,我有下列幾點建議:
(A)聲音要柔和:這是很重要的,溫和的聲音,才能充份的表達出母愛,這才是孩子喜歡聽的聲音,没有孩子喜歡聽那種粗厲得像巫婆的聲音的。
(B)快慢要適合:這就是指節奏感而言,我們說到應快的時候便快,應慢的時候便慢。例如說到緊張、驚奇的時候,我們應用急促一些的拍子,而悲傷、失望等,就應以較慢的聲音來表達那種情緒較為適宜。
(C)敘述要清楚:敘述是描述情景的,我們看戲、看電影或看電視,我們可以用眼看,但聽故事就完全靠耳朵來聽,所以說的時候,要說得清楚,使孩子聽了閉上眼睛,也好像看見一樣。
(D)對話要生動:兒童的故事,往往加插許多對話的,尤其是幼童的故事,因為孩子很喜歡聽故事裡的角色的對話,他們會覺得越聽越有趣的。說對話時,語氣是最重要,至於扮演角色的聲音,倒不是最重要的。
(E)感情要注入:我們要將一個死的故事,說成一個活的故事,就是給故事以生命,這全靠說故事的人能否把感情注入,而感情的表達,全靠聲線的控制,語氣的運用。
(F)讀音要正確:我們都希望兒女讀書不要讀「錯音」或「懶音」,「我」不要讀成「哦」,「你」不要讀成「里」,佢不要讀成「許」。但電視台或播音台就經常聽見那些藝員或主持人讀「錯音」或「懶音」的。有許多母親本身也讀錯音的,這點做母親的應多多注意,把不正確的讀音改正過來,在說故事時,必須用正確的語音,不然,孩子很快便會跟著你的。























怎樣寫兒童故事?

如果有人向我提出:「怎樣寫兒童故事?」這個問題時,我的回答是:「難、難、難、難!」
我的意思是寫兒童故事有四個「難」字,第一個「難」是你不是兒童,你怎能看透兒童的心事?第二個「難」是你不是兒童,你怎能了解兒童的了解?第三個「難」是你不是兒童,你怎能衡量兒童的能力?第四個「難」是你不是兒童,你怎能感受兒童的感受?
許多人都認為醫生為兒童醫病不容易,因為兒童不能說出他們的感覺,他們唯一能表達他們的不舒服的只有哭喊。所以兒科醫生不特要懂得醫理,還要懂得兒童心理,從兒童的表情、動作和哭聲去辨別兒童的病源,從而對症下藥。
因此,便有人說,寫兒童故事有什麼難,只要像兒科醫生一樣,學習一些兒童心理,便可以寫出一些兒童喜愛的故事了。但是兒童心理是很抽象的理論,如要理論付諸實用,還須要許多實際的體驗,好像醫生臨床實習一般。
兒童故事的讀者對象是兒童,所以一般作為一個兒童故事的作家,就不能脫離兒童這圈子,如果我們日常的生活遠離兒童,而我們又口口聲聲說:我要寫兒童故事,要寫一個兒童最喜愛的故事,甚至幻想著寫一本兒童名著,流傳後世,這完全是妄想,是狂想,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要寫出兒童喜愛的東西,解決寫兒童故事的四「難」,我以為先要實踐下列四個重要的階段:
(一)接觸兒童;(二)親近兒童;(三)模仿兒童;(四)化作兒童。
(一)接觸兒童:我們要寫兒童,第一個階段,必須和兒童接觸。從接觸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兒童的各種表現,笑和哭的特徵,喜和樂的感受,更進一步去分析兒童與兒童之間、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差異。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整體性的,表面性的。如果只是到達這個階段,便以為了解兒童,深曉兒童心理,於是便動筆去寫兒童故事,我相信這樣寫出來的故事,也只是一些浮面的東西,一些一般性的事物,實無法去吸引讀者,更談不到能感動讀者了。
(二)親近兒童:如果我們經過了第一個階段,便應進一步踏入第二個階段,那就是親近兒童。我們怎樣才可以去親近兒童呢?首先要兒童喜歡你,親近你,信賴你,希望跟你做朋友,這樣你和兒童的關係拉近了,你們便可以細細傾談。他們有什麼難題,有什麼喜惡,有什麼心事,有什麼願望,都會一一告訴你。從談話中,你可以較為深入去了解兒童,稍為明白他們所想的和所做的。當你到達這個階段的時候,你的確可以寫點兒童的東西了,兒童也會喜歡讀你的東西。但是這只不過是開始,絕不是終點,你寫出來的東西,並不會是令兒童百看不厭的佳作。不過,目前許多兒童文藝作家,相信大多數是停留在這階段,寫出一些兒童的東西便躊躇自滿,其實,我們還有一段悠長的路要走的。
(三)模仿兒童:這是進一步我們要踏上的階段。當我們和兒童親近,靜靜聆聽他們說的話,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會令你產生一種很大的樂趣。你會發現兒童的思想談話和舉動,都大大有別於成年人,於是久而久之,你會浸潤在那種樂趣中,當你和兒童在一起時,你會不知不覺模仿他們,學效他們說話的語氣、發音和組織等,甚至連一舉一動也不知不覺中學習他們。這時候,很多時被他人目為老天真,其實,這完全出於不自覺的。這時候,當你執筆寫兒童的東西的時候,你便有無數的兒童的形象,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你隨手拈來,都可以寫出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兒童的事蹟。但是在這階段,也只是模仿吧了,模仿和真實,還有一段的距離,我們要做到真實的兒童,才能真正做到思想是兒童所思想的,感受是兒童所感受的,眼睛所看見的世界是兒童所看見的世界,耳朵所聽見的東西是兒童所聽見的東西。這樣我們就必須踏上第四個階段了。
(四)化作兒童:到了這個階段,因為腦筋裡充滿了兒童所想的東西,眼睛看到的是從兒童角度看到的,這時候,所寫的東西,可以說到了化境,寫出來的兒童的東西,即不能成為驚世之作,也必可傳誦於一時。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張天翼,根據他寫作的體會,曾經這樣寫著:「要創作出兒童喜愛的作品,最重要的一環是要熟悉、了解孩子們的需要,他們在成長中的各種問題,他們思想感情,內心世界、生活情趣、愛好、以及語言動作的特點等。」那麼非投身在他們的圈子裡不可,這是不變的道理,我們不特要跟兒童做朋友,還要作為他們的一份子,這樣才能真正的了解他們,真正的為他們着想,真正給予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如果能經歷這四個階段,就可以很容易取得豐富的題材和素材,寫成兒童喜愛的兒童故事,而所謂寫兒童故事的四難,也就自然化難為易了。
不過有了非常豐富的故事內容,我們還需要適當地去表達。講述是靠語言,而寫作則須倚靠文字。文字通順流暢,是先決的條件。其次,是我們若以上述這四個階段為基礎,作為文字與語法的選擇,便可以適合兒童的口味,實際做到「兒童化」了。
現在將文字和語法分別說明,要怎樣才能達到「兒童化」的要求呢?下面略為解釋。
(一)文字:許多飽讀詩書的文人雅士,他們或因一時興起,或時勢所趨,也搖起筆桿,寫起兒童故事來了。可是他們完全未經歷過那四個階段,對兒童完全不了解,甚至陌生,他們咬著筆桿時,不期然便會咬文嚼字,大抛「書包」,例如他要贊許一個孩子的時候,他不寫「孩子,你真聽話呀!」或「孩子你真乖啊!」而寫著:「孺子可教也!」又例如說走進一個很靜的看不見一個人的地方,那個飽學之士會用「四野無人」的句子來形容。總之,他也許覺得不借機會寫出一些文縐縐的句子,實在委屈了他的文才。不過,要是他還記得他的讀者是兒童之時,他一定會把他的才華收斂,因為兒童要的是兒童的文字,活潑生動的文字,簡潔顯淺的文字,兒童們看得懂的文字。關於這一點,不能一一舉例,我想,最好的方法,多看著名兒童作家的作品,自然可以吸收到一些經驗了。
(二)語法:文字和語法似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實,再深一層研究,是有分別的。文字是字與字的組織,語法是詞與詞的結合,一篇文章寫得好與不好,語法是非常重要的。
語法通常有直述和倒述兩種,為兒童寫故事時,應多用直述的方法,例如「婆婆丟了一根針,我到處為婆婆去找。」那是按時間的先後而直述的。如果我們倒置起來,先把現在說了,然後再述出過去,就變成:「我為婆婆找,婆婆丟了一根針。」根據孩子們的了解力,似乎按時間先後編排更容易接受的。
又例如:媽媽說:「孩子,七點鐘了,快起來吧!」這是直述的語法,先提明是誰說的話,對誰說的,再將時間提出,最後便是目的。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倒述的語法,就變成:「快起來吧,七點鐘了,孩子!」媽媽說。也許,在成人眼中,倒述法會覺得文藝化一點,但是在兒童看起來,就不是味兒了。
兒童更喜歡看的是口語化,他們喜歡看自己能够看得懂的文字,就好像喜歡聽自己說的話一般。我們多跟他們談話,就自然可吸收他們的口語,我曾研究兩歲至三歲的語言,當然有個別的差異,不過他們大部份說的還未能成為完整的句子,只是一些單字或一些名詞,例如一個兩歲半的孩子,看見我便說:「媽媽,電話。」他提出兩個名詞,我們可以意會到他要說的是:「打電話給媽媽。」另一個兩歲三個月的則說:「媽媽,門口。」他的意思是:「媽媽在門口。」
我們只要耐心地留意地,把他們的語言,一一記錄,稍加變化,自然可以成為一本孩子們語錄,用在故事上,那將會是很親切,很真實,而又很有趣的。
最後我要談到給兒童寫一個故事,到底要有多長才適合呢?換句話說,要有多少字呢?這是一個很繁複的問題,不是短短的時間可以說得完的。因為這是關係到兒童發展心理和各階段學習過程的,不同的年齡就有不同的需要。不過,根據一般專家的意見,三歲至四歲,應該認識不到五十個字;五歲至六歲,學習進展較快,應該認識到約四百個字;七歲至十歲,應該能懂得七百至九百個字;十歲以上應該達到一千或以上的字了。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資料,來適當地運用他們所能認識的字,寫些給他們看的東西。
至於應該有多長呢?我們便要從兒童心理學中去研究兒童的忍耐力,年齡愈小,忍耐力越弱,所以我們給五歲以下的兒童閱讀的書刋,字數要少,圖畫要多,他們閱讀的忍耐力,最多維持五分鐘至十分鐘,六七歲的,字數可以逐漸增加了,因為他們忍耐力較長了,可以達到十五分鐘至二十分鐘。八九歲時,他們可以閱讀長達半小時的書籍,十歲以上,只要他們感到有興趣,有吸引力,他們可以很有耐性地閱讀一小時或以上的圖書,根據這個計算的方法,當我們給兒童寫故事時,便可以略為知道那個年齡應寫多少字了。
以上我只就兩大問題,一是題材與素材,二是文字與語法,來略為一談怎樣寫兒童故事, 也不過粗略談談吧了。











兒童故事寫作技巧
首先我必須聲明,我不是什麼作家,也不是
兒童文學作家,更不是兒童文學理論家,只憑我過往喜歡閱讀兒童文學的東西和也喜歡寫寫兒童讀物的一點點經驗,說出來讓大家作為參考吧了。
談到兒童故事寫作技巧,實不是短短時間而能盡其詳的,況且文學不同科學,没有一定的公式,一定的方程式。電腦可以解決許多科學上的困難,甚至能用於醫學,不過,直到今天,尚未能用電腦代替人腦去創作文學的東西。因為文學都要靠天賦才華,再加上後天修養,這兩者缺一不可。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時也會偷。」這太倚靠後天苦學,不過即使如此,寫出來的東西,也只不過是抄襲人家的吧了。
如果要我刻意把寫作技巧分析為稍具條理而又能在短短時間內完成的。我只好把它分為素材、體裁、剪割及文字等四大類來略說一二吧了。
(一)素材的來源:我們寫一篇作品必有其
目的,這就是所謂主題。但主題也是需要有素材才能烘托出來的,所以寫一篇兒童故事,素材是否豐富,是決定這篇故事是否吸引人的主要因素,素材的來源,可分為下列幾種:
(A)由自己經歴或經驗而得來。
(B)由觀察周遭事物而得來。
(C)由偶然事件而觸發靈感而得來。
(D)由閱讀過之書本而儲存的印象而得來。
素材既已具備,猶如烹調時預備好材料了,
不論是鷄也好,是魚也好,是山珍海錯也好,大廚師就要決定去做什麼菜式以飽老饕了。譬如鷄是材料,可以做豉油鷄、白切鷄、煀鷄、蒸鷄、甚至乞兒鷄等。做法雖不同,但材料就是一樣,應如何做法,就應由廚師決定,怎樣才做得最特色和最美味的了。這就是我們怎樣去決定什麼樣形式,也就是我要說的體裁了。
(二)體裁的選擇:其實兒童故事從狹義看,
以為就是故事那麼簡單,從廣義看,許多種形式都可以納入故事裡的。例如:
(A)故事形式:這個範圍是最廣的,有生活故事、科幻故事、歷史故事等。著名的有《海地》、《愛的教育》等。
(B)童話形式:包括神仙的、動物的、植物的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綠野仙踪》、《木偶奇遇記》等。
(C)寓言形式:如《伊索寓言》、《東方朔寓言》等。
(D)童話詩形式:普希金的《漁夫與金魚》等。
(E)日記形式:《一個好學生日記》、《一個女兵日記》等。
(F)書信形式:《冰心寄小讀者》、《曼玲小札》等。
(G)回憶錄形式:許多名人傳記都屬於這一類。
我們收集了許多素材,將素材濾過後,便要
決定用何種形式表現更為適合,更能感人,這是我們運用心思和體驗的時候了。決定了形式以後便要運用剪割方法。
(三)剪割的方法:
廚師有了一隻肥鷄,並已決定做什麼菜式,
現在就要著重刀法的時候了,這就是我們在一篇故事中所謂剪割的工夫了。我把它大致可分為三種:
(A) 漸進式 -- 直述式
(B) 倒述式
(C) 中割式 -- 中斷式
(A)直述式:我引用一個家傳户曉的故事《小紅帽》為例。所謂直述式,就是從小紅帽在家裡,母親做好一個蛋糕,交給小紅帽送去給外婆,路上遇見狐狸……,直到最後,鄰人都來幫助小紅帽打走假扮外婆的狐狸為止,從頭至尾,依次敘述,是為直述式。
(B)所謂倒述式,就是從結尾倒述的。例如《小雨點回娘家》,是由小雨點降落到大海後,回憶起它當初怎樣被太陽的熱力蒸發成為氣體的種種經歷,一一說來層次也不會紊亂的。
(C)所謂中割式,就是從中間說起,一部份回憶,一部份直述,例如《火柴女》,這故事從她在街頭流蕩說起,天黑下著大雪,於是回憶早上出來時的情形,接著又是現塲看見的東西,她用火柴取暖,從火光中現出她期求的種種幻象,卒之凍死街頭。
不論用那種體裁去表達,主要目的就是更適合那個故事,使到故事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但總不能缺少高潮,没有高潮,絶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
高潮當然有賴於豐富的素材,但更須要有表
達力的文字,文字不通,當然不能談到文學,但即使通順的文字,仍未必能夠營造出高潮,製造一些懸疑。所以,現在我們要談到文字的技巧了。
(四)文字的技巧
談到文字技巧,最顯淺的應該從四個「可」
字談起,就是可見的、可聽的、可讀的、可記的。
(1)可見的:我們要用文字代替畫筆,畫家以畫筆將他們所見的所感受的表逹於畫紙上,而我們則須用最簡單的文字,將我們的思想蘊藏,傳給讀者,讓讀者通過文字,感受到我們所見的和所想的,因而引起了共鳴,這就是文字的奇妙了。我們曾讀過許多美妙的詩句,許多時讀起來,對那些寫情寫景的,彷彿置身其中,例如「月落烏啼霜滿天」,僅僅七個字,試想想它表達了多少東西;又如「野渡無人舟自橫」,在我們的眼前不是出現了那個情境嗎?這就是藉文字之力,使我們讀者見到的東西和我們一樣了。
(2)可聽的:字是無聲的,但文字串連起來可使成為有聲有色,在兒童故事中,聲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引起兒童的興趣和細心傾聽。例如雨聲、雷聲、動物呼嘯聲、樹木搖動聲、細語聲、吆喝聲…都應適當地加插在故事裡,譬如你寫外面下著雨,但加上淅瀝的雨聲,孩子們讀了便好像聽見雨聲了。
對話在故事中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讀著對話,耳邊好像聽見一般,他們並且可以從對話中辨别出奸與忠、善與惡。如果一篇無聲的故事絶對不能吸引起讀者的喜愛的。
(3)可讀的:寫故事不同於寫詩,不必研究韻律,不過我們不論寫什麼文章,除了文字通順之外,還須要讀起來順口,朗朗可誦。給孩子們寫的東西,文字要力求簡短,要讀起來鏗鏘悅耳,而所用的字平仄要用得其所,如果整句的字都用了仄聲或平聲,當然讀起來便不好聽了,最好我們寫成一篇東西後,自己拿來一讀,如果是順口,那麼孩子讀起來也一樣順口,不必讀出聲,在心裡讀也可知文句寫得如何了。
(4)可記的:孩子們看了一個故事之後,可以過目不忘或念念不忘的,除了內容吸引他們之外,更須要有好的文字來表達內容。我們要怎樣才寫到一些使人易於記憶而念念不忘的文字呢?這就要靠我們的磨練了。
現在配料和配味都做足了,火候也適當了,
該是廚師上菜的時候了。


兒童故事與兒童劇
(上半場)

【一】演講

當我接到貴院邀請時,已是好幾個月前的事了,我當時安慰自己時間多著呢,我一定要搜羅一些珍貴而又切合實用的資料,為你們這一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好老師作出一點兒的貢獻,使毋負你們三個鐘頭的寶貴光陰。可是想不到我竟被那些每日都理不清的瑣事纒繞,日復一日,時間竟在不知不覺中溜走,打開那封邀請信再看之時,才驚覺日子已近在眉睫之間,我自問再也找不到什麼好的題材,更無時間去搜羅資料,祇好就我所知的一點,也可說是我的經驗,像閒話家常,和大家隨便談談,也許可以勉強交差吧了。
我在兒童的圈子裡工作了差不多半個世紀了。猶記當年,每天當播出「藍色多瑙河」那首主題曲時,小朋友們都放下功課,自然地走到那「箱子」下,聽著我說故事。其實我的節目並不祇說故事那麼簡單,是包括許多其他的項目,但不知為什麼,人們認識我的都會聯想我就是以說故事見稱的,而我也祇好無可奈何默默地承認了。
多少年來,也忘記了多少次,被人邀請去演講時,總給我一個局限的題目。例如怎樣給兒童講故事,或是講故事的技巧等,所以這一類講題,你們也許會覺得太普通了,況且你們都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對著孩子講故事已有相當的經驗,聽起這類講詞一點也不覺得新奇,甚至不感興趣。所以我雖然為你們預備好一篇淺談講故事的技巧,但我在最後五分鐘,忽然改變主意,把講題改為如何訓練兒童說話的能力。
我這講題分上下兩塲,頭塲是講如何訓練兒童講故事,尾塲是如何教導兒童演出或播出兒童劇,所以這個總題就是兒童故事與兒童劇。

(甲) 兒童故事
兒童語言的發展,個別的差距是很大的,有
些出生不到二十個月便會用語言表達心意了,有些到三四歲時,說話還是不清不楚的。我們對於語言遲緩的孩子,不能操之過急,以增加他們心理上的負担,但也不能過於聽其自然,而不加以輔導。
輔導兒童說話的能力,最好的方法,便是訓練他們說故事了。
要訓練兒童說故事的方法,首先要讓兒童多聽故事,要引起兒童聽故事的興趣,便又要談到老師講故事的技巧了。
首先我和大家研究一下,我們選擇好一個故事,閱讀過那一個故事,然後怎樣把故事給我們的感受,傳達給我們的小朋友呢?這就要靠我們的語言,我們說的能不能吸引小朋友,能不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鳴,這完全要靠我們講述的技巧與方法了。講述的技巧,應注意的可分為下列幾點:
(一)故事的了解:我們選好故事之後,不能拿著書就講的,無論多淺的故事,我們事先都要準備,去了解故事的內容,這樣講起來才覺得傳神的。
(二)聲線的控制:我們說故事不必太大的聲音,也不必太快,聲音是表達故事的情感的,講述時要抑揚頓挫,聲線的大小適中,因為太高的聲音,會令人聽來刺耳,太低的聲音,又會使人沉沉欲睡。
(三)口語的運用:孩子聽故事,喜歡聽自己的語言,我們能運用孩子的語言,來給孩子說故事,是最成功的。但我們千萬不要模仿孩子說話的缺點或故意誇張,因為這樣可以令孩子再模仿,而說成不正確發音的。
(四)感情的表達:我們講故事最重要的是能表達出故事的感情,寫作是用文字來表達,講述是用語言來表達。文字運用得巧妙,文章自然動人;語言運用得適宜,故事也自然能感人。我們的說話,要隨著故事的情節而變化。喜怒哀樂,完全在語言中表達出來。
(五)快慢的操縱:說故事好像奏一首美妙的音樂,或唱一首動聽歌曲一樣。說起來應該有節奏,有旋律,所以,說故事時,首先要自己有所感受,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傳給聽眾,使他們能起共鳴,要達到這目的,快慢的操縱是非常重要的。
(六)敘述與對話:兒童故事有許多的對話的,如果我們能夠把對話說得生動活潑,能夠表達角色的特性,那就可以使故事生色不少。所以當我們說故事時,應把敘述和對話分得清清楚楚,切勿混成一片。
(七)間歇與停頓:說故事的間歇與停頓,好像作文章中有頓號、句號,又分為節、段落等。每次的停頓,都應該恰到好處。一方面讓孩子渴望著聽下去,另一方面讓孩子想想故事的發展如何。
以上七點,是講故事的一點點所謂技巧,如果給亞婆聽見,一定嗤之以鼻說:「多餘啦,我從未聽過說故事也要講究技巧,我給我的孫子們說故事,從不講究什麼技巧,我的孫子們不是也很喜歡聽嗎?」
當然講故事沒有理論根據,只憑經驗,所謂熟能生巧,多講自然會講得好的了。
我們自己把故事講得很好了,又能吸引兒童去聽,使他們對故事產生了興趣了,這時候,我們不妨引導他們去說故事了。
引導兒童說故事,三歲便可以開始。五歲六歲的孩子,已經能說得較為完整的故事了。
引導兒童說故事的方法,有下列幾種:
(1)由問答開始:當我們說完一個故事之後,作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孩子回答。
(2)由圖片開始:讓孩子看圖,引導他把圖意說出。
(3)每週的談話堂時,讓孩子們自由發表,報告假期的生活。
(4)讓孩子自由作畫,然後讓孩子說出所作的畫的內容。
(5)老師說一個顯淺的故事,讓孩子複述。
我們所根據的步驟,大概如上述的,不過,當孩子說話時,我們必須要注意下列兩項:
(一)發音:孩子發出第一個音的正確是非
常重要的,如果我們忽視了而不及時改正,他們便會一直錯下去了。例如那個「我」字,孩子初學說話,除了說爸爸媽媽外,便是說到「我」了,但是許多孩子都說不正這個字的,就是因為老師沒有注意到發音的重要性,錯了之後要改便難了。此外還有許多常用的字發錯了音而被老師忽略,不去及早改正的。例如:你、佢、牙、眼、手、牛、鴨、鵝、來、籬等等。真是數之不盡,做老師的首先要自正其音,然後去教正小朋友的音,以免習慣了再改他們便難了。
(二)語法:語法對孩子來說,實在是一件
困難的事,我們成年人才能分辨出主詞、動詞、受事詞和形容詞等,但孩子是沒有這個觀念的,他們經常會顛倒語法。例如「食咗飯」,他們會說:「飯食咗!」又例如:「嗰隻貓係白色嘅」,他們會:「貓嗰隻白色」,又例如:「這個洋娃娃係媽媽送俾我嘅」。他們會說:「這隻洋娃娃媽媽送我」。他們這些語法不完整的缺點,不必過於苛求,過多糾正,反而使孩子失去說話的信心,只要在適當時加以糾正,同時讓他們多聽故事,也是糾正孩子們語法的一個方法。
(三)次序:開始教兒童說故事時,先要讓
孩子明白故事發展的次序,例如:有一隻母鷄,有一天,生了一隻鷄蛋,母鷄很愛她的蛋,日夕不想離開它,把它「哺」著。有一天鷄蛋孵出小鷄來了。這是故事發展的過程,孩子明白了過程,就會順序說去,因為孩子不懂得文字,全靠記憶,或圖片的幫助,如果不明白順序,很容易說到先後倒置了。
所以我們訓練孩子說故事,第一要注意孩子發音的正確。第二要糾正孩子的語法,使他漸趨完整。第三要孩子了解故事的次序,可由最短的故事開始。

【二】說故事示範
【三】討論


(上半場完)


(下半場)
(乙)兒童劇
現在要說兒童劇了,兒童劇大概可分為三大類:播音劇、舞台劇和木偶劇等。播音劇是只聽聲音而不需要服裝道具和佈景的;舞台劇卻除了滿足聽覺之外,還需要滿足視覺,因此須要兒童扮演角色,不特要訓練兒童對話,還要教兒童動作,是較難的一種。至於木偶劇就是以木偶擔當角色,而語言則由人代說。
當然除了這三種兒童劇外,還有其他的兒童劇,例如卡通、影子戲等。不過在學校裡能夠易於實行,而又能讓小孩參與的,應首推播音劇,其次是木偶劇,再其次是舞台劇了。
我們不論訓練兒童參與那一種劇,首先我們必須先有一個劇本,要在坊間去找尋兒童劇本,真是一件難事,因為任何出版商都不願做虧本的生意,明知這種兒童劇的書,銷路不大,為什麼要冒這個險呢?因此老師們雖明知訓練兒童演出或播出一個兒童劇,不特可以增加兒童的智慧,而且還可以發展他們語言能力,但可惜找不到劇本,只好把這個有益兒童身心的活動擱置起來了。其實,寫劇本不難,將故事改編為劇本更易,我以為作為一個幼稚園教師,應該嘗試在這方面作出努力,而且必須具備這種本領。
首先我談談劇本的來源吧!一由故事改編,故事書多得很,但必須經過選擇,同時要考慮到兒童的年齡,尤其是要他們扮演角色時,更要了解到他們的能力,所以選故事的工作,要非常謹慎。另一種就由自己構思的,但第一步也是先由故事而演變出來的,這就是說在腦中已有了故事的輪廓,然後按著寫劇本的方式寫出來。
寫劇本或編劇本是有別於寫故事的,在技巧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現在把我個人的經驗,用最簡短的方法,分別提出來和大家討論。
(一)播音劇:提起播音劇 ,不期然引起我無限的回憶,一九四八年我初任兒童節目,便動筆寫了一個兒童廣播劇,劇名「是誰得獎?」這可說開播音劇的先河,那些飾演者,有好幾個現在都成為電視台的台柱了,這都是題外的話。
播音劇因為只靠語言和聲響傳遞給聽眾,因此我們帶領聽眾從聽覺中而有視覺的感受,這就是編劇重要的一點。
播音劇主要是包括三部份:
(1)敘述 (2)對話 (3)音響
(1)敘述:當我們選好了一個故事,我們便
把故事分場,由於播音劇沒有舞台,沒有佈景,一切舞台上的需要,甚至角色的形象與表情都靠敘述代替了,所以敘述在播音劇中是佔一重要地位的。
(2)對話:對話可說是劇本的靈魂,但是寫兒童劇本對話一定要簡短易明,是兒童日常慣用的語言,使他們說起來容易上口,特別感到親切。
(3)音響:包括音樂背景、風聲、雨聲、車聲、大砲聲等等。在學校裡,因條件不足,當然不能配上太多音響,不過腳步聲、敲門聲、雨聲、風聲是不難製造出來的。
(二)舞台劇:這是較為難於訓練兒童的一種兒童劇,因為不特要訓練他們的語言,還要訓練他們的動作和表情,兒童除非有演劇的天才,不然,我們不能過份苛求的。
兒童劇普通分為獨幕劇與兩幕或三幕劇,但以幼稚園的學生演出,多數是以獨幕劇為宜。
舞台劇嚴格來說,可分佈景、燈光、服裝、道具等。但在學校演出,一切可從簡,只要有一個簡單的佈景,一些象徵式的道具和服裝便已足矣。因為主要目的是給兒童一種正常活動,和作出適當的語言訓練吧了!
普通分幕或分場,是按照故事的發展而定。
(A)分幕:故事過長,或事情發展到一個場合必須下幕換景。就拿「小紅帽」這故事來說,可分為三幕,也可分為兩幕。如分三幕:(a)家庭景,媽媽叫小紅帽給外婆送蛋糕。(b)森林景,小紅帽遇見豺狼。(c)外婆家景,豺狼欺騙小紅帽。如果把它改為兩幕,可刪去家庭一幕,從小紅帽告訴豺狼的對話中,已交代出媽媽叫她送蛋糕了。要是改為一幕,便可刪去一二幕,在第三幕中,由小紅帽的獨白和豺狼的對白引帶出來。
(B)分場:一幕可以分作一或一以上的場,即是一個或多過一個的高潮,是觀眾集中之焦點,不必下幕或換景的,例如把小紅帽編成一個獨幕劇,豺狼從森林遇見小紅帽後,走到外婆家,騙外婆開門,把外婆吃掉。假扮外婆,這是一場。小紅帽來到外婆家,跟豺狼對話,直到識破牠不是真外婆,這第二場。小紅帽奔出叫救命,大家合力打死豺狼,這又是一場,其中雖不換景,但在情節上,已有不同的發展了。
(三)木偶劇:木偶劇分為多種,有吊線的,有竹撐或鐵線撐的或繩牽的。在學校最普通用的是用手指的,俗稱布袋戲。英美國家的電視節目,都有木偶戲,木偶的製作非常逼真,眼睛和嘴等都能活動,而且非常配合。
布袋戲可教孩子參加一起玩,也可以由老師玩給孩子欣賞。這種玩法是非常簡單的,主要用三隻手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套在各種形狀的布袋裡。我在日本參觀一間幼稚園時,曾欣賞過十多位老師為學生演一個布袋戲,就是用自製的布袋。製作方法有多種,現成出售的也有多種,不過能夠自己製作就合乎經濟和需要。
木偶劇不必一定要用舞台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演出,主要就是先編成一個劇本,編劇本也不難,因為它具舞台的特色,就是有佈景,有角色可以看到,不像播音劇全靠聽覺。所不同的就是走動的範圍較小吧了。
布袋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人可以分飾兩角,每隻手可擔任一個角色,老師和兩個小孩子便可演出六個角色了。當然讓孩子每人分擔一個角色也來嘗不可。
























由故事改寫為兒童劇示範
故事
中秋節的晚上,月亮又圓又亮,兔子們都集合在草坪上,來賞月亮。
白兔子到了,灰兔子到了,黑兔子到了,最後紅耳朵兔子也到了,只有兔子先生還沒到。
他們都很焦急地等待著,後來遠遠看見兔子先生來了,他們都高興得跳起來說:「先生來了,先生來了!」
兔子先生拿著一盒東西,一跳一躍地走來說:「嘻嘻,你們都到齊了嗎?」
兔子們回答說:「都到齊了!」
兔子先生說:「好得很,好得很,我帶來一盒月餅,要給你們作獎品,我出問題,你們回答,誰答得最好,誰就可以得這份禮物。」兔子們聽見了,都高興得拍起掌來了。
我們就先把這短短的一節改編吧。

(一)播音劇
敘述:中秋節的晚上,月亮又圓又亮,兔子們都集合在草坪上來賞月亮。白兔子到了,灰兔子到了,黑兔子到了,最後紅耳朵兔子也到了,只有兔先生還沒到。他們都很焦急地等著。
灰兔子:怎麼兔子先生還不來呢?
黑兔子:他發生了意外嗎?
白兔子:你們看,那邊好像有些東西在跳動呢!
紅耳朵兔子:啊!兔先生來了!
眾兔:兔先生來了,兔先生來了!
兔先生:是的,我來了,你們都到齊了嗎?灰兔子,黑兔子,白兔子,還有紅耳朵兔子,你們都到齊了。
眾兔:是的,我們都到齊了。
兔先生:好得很,好得很,我帶來了一盒月餅,要給你們作獎品的。我出問題,誰答得最好,誰就可以得這份禮物了。
音響:【鼓掌聲】
眾兔:我們一起答問題,真有趣啊!
從這兩段節錄看來,播音劇與故事不同的地方:
(1)播音劇著重分場,增加對白。
(2)播音劇儘可能把敘述和對話各自集中起來。
(3)每次敘述,就等於是一場,如果敘述之後對話,對話不夠兩三句又敘述,這樣分場太多,便會顯得凌亂了。
(4)把握角色的心情,例如焦急、快樂、興奮、悲傷…等等,都在語氣中表現,不必說出來。
(5)把一切週遭可能發出的聲音,都放在音響一欄裡,儘可能去配上。
(二)舞台劇
至於舞台劇,用到的機會雖然較少,但我也不妨將上段故事改編,作為一個例子:
時間:中秋節晚上。
佈景:郊野。
角色:白兔、黑兔、灰兔、紅耳朵兔、兔先生。
道具:一盒月餅。
幕啟:黑、白、灰和紅耳朵等兔子都在焦急地等著,有時黑兔跳出去望望,有時白兔跳出去望望,大家好像等待著什麼。
灰兔:(向外張望)怎麼兔先生還不來?
黑兔:(擔心地)他發生了意外嗎?
白兔:(跳去張望了一會兒又跳回來)啊!那邊好像有東西在跳動哩。
(兔子們都跳到白兔那邊去看看)
紅耳朵兔:啊!兔先生來了。
(兔先生出場)
兔先生:是的,我來了,你們都到齊了嗎?大家來!
眾兔:(兔子們都跳到兔先生身邊)到齊了!
兔先生:好得很,好得很,我帶了一盒月餅,要給你們作獎品的。我出問題,誰答得好的,誰就得到這份禮物了。
舞台劇和播音劇的分別就是舞台劇著重動作,播音劇著重對話。
(三)木偶劇
佈景:(用畫紙繪上郊野的夜景,突出月亮。)
角色:白、黑、灰和紅耳朵兔(用布袋分別顏色)
做法:幾隻兔子堆在一起,然後一隻走開,跟著一隻又一隻,走開又走回來。(走動只是小舞台的位置),對白和動作都和舞台劇相仿,只是大動作改為小動作,而走動的範圍也較小罷了。




















怎樣訓練兒童朗誦
訓練兒童語言發展,是幼兒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環,因為人的一生,都要靠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才智與意識等等,如果不善於辭令的人,將來在學習和工作上,都可能遭遇到許多困難的。
在幼稚園裡,訓練兒童發展語言的方法有二:其一是「講故事」,其二是「朗誦」。關於「朗誦」,我有幾點解釋和意見:
(A)讀與朗誦之分別
朗誦不同於讀,讀是把文章平平淡淡地讀出
來,或在心裡默讀,但朗誦顧名思義,朗是響朗之意,是要讀出聲來的,誦是注入感情,而吟詠,要與作者精神溝通,與聽眾引起共鳴,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讀與誦各一次。)
現在你們總可以明白什麼叫做讀,什麼叫做誦了。
(B)詩、歌、謠之別:
一般朗誦,都是指那些有聲韻的文章,例如詩、歌和童謠便是。
(一)詩至唐大盛,有古體詩與近體詩之分,近體詩的規格極嚴,有所謂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律詩對字調的平仄尤其講究,但古體詩如唐詩中長恨歌、琵琶行等樂府的規格比較寬鬆,亦沒有字數的限制。至於現代的新詩,格式就更自由了。
(二)歌謠 – 曲配以樂的稱為歌,無樂配的稱為謠,歌者引長其聲以朗誦之,以樂聲相配,即稱為歌。
(三)童謠 – 兒童之歌謠,單是引吭高歌不以音樂相配合的就是謠,對象是兒童的稱為童謠。此種童謠,有著悠遠的歷史,有記載者,在《列子‧仲尼篇》,堯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可說是我國最古的童謠。而不知起自何時,直流傳至今的例如: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檳榔……又例如:「雞公仔,尾婆娑,三歲孩兒學唱歌……」又例如:「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心抱甚艱難……」等等。由此,可知兒歌童謠在兒童的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既易上口,又能舒發感情,表達內心的世界。
(C)韻與律之淺釋
談到朗誦,就須要稍為解釋韻與律的問題,因為朗誦要音韻悠揚動聽的,沒有韻就根本不成詩歌,也就是無法朗誦的,所謂韻,就是聲音相和,歌中協韻之字稱之為韻。有一東、二冬、三干、四支、五微等等,例如東宗紅中蟲等屬一東,餘類推,這些韻作詩或歌或歌謠時,可在粵音韻彙或聲律初階之類書籍去找。所謂律,是法則的意思,黃帝時候,伶倫截竹為筒,以筒之長短,分別聲音之清濁高下,樂器之音,即依此為準則。分陰陽各異,陽為律、陰為呂,即所謂律呂。
在詩歌中,亦以此為根據,依聲音之高低清濁,分為平仄聲,沈約制訂四聲譜,即平上去入,而平聲又分為陰平與陽平,聲之清者為陽平,聲之濁者為陰平,但在詩歌中均列為平聲,至於上去入,則統稱為仄聲。在舊詩中不論是沒有字數限制的古詩,或有字數限制的絶詩和律詩,都須要講求平仄調協,尤以律詩和絶詩,更限制嚴格,不能撞聲,撞聲猶如奏樂時撞板。所以未學作詩前,先要背熟平仄聲,好像舊式的教學方法,未教乘數前,先要把乘數表背熟一般。
不過,自五四運動,新文學崛興,詩人輩出,創造了新詩的新形格,不講求聲韻,不論句子長短,更不局限於字數的多寡。儘管如此,韻是依舊須要存在的,聲音的抑揚頓挫是須要講求的。至於兒歌和童謠也就跟著新詩的路線走了。
只可惜,創新的兒歌和童謠,仍是一片空白的,有的只局限於有些文學家把外國作品翻譯一點點,間中也創作三兩篇,在1923 – 1949年,鄭振鐸收集於《兒童世界》裡,也有好些新詩,例如〈兩只小鼠〉、〈小魚〉便是:
兩只小鼠
兩只小鼠,
夜夜叫吱吱。
他們同住在小洞裡,
同出同入不分離。
他們兩個都有尾,
尾巴長長很美麗。
他們很愛吃東西,
不問鹹甜總歡喜。
他們常跑出洞來,
有時偷吃,有時遊戲;
聽見了貓兒的聲音,
便飛也似的跑回洞裡。
為什麼你們很怕那貓兒,
可憐的鼠子。
* * * * *
小魚
小魚出游,上了漁翁的釣鉤,
漁翁一手捉起,
放入魚簍,
小魚好不心急,只在簍裡哭泣!
寫信給他親朋:
「你們要小心出入!」
縱使有不少文人不斷努力,但兒童詩歌或童謠這一條路還是荆棘叢生,有待多些兒童文學工作者,努力去開闢,這樣,將來才能開出燦爛的花朶。
(D)兒童對詩歌之偏愛
兒童喜歡聽歌謠,比喜歡聽故事來得更早期,當他們還在襁褓的時候,已愛聽媽媽的「噯姑乖」,稍長,則愛聽「安眠曲」,及至牙牙學語時,便會哼出一些聲調來,至兩三歲,剛學會說話,則更喜歡自己學誦雞公仔或月光光。及至入讀幼稚園,兒歌就成為他們所喜歡的一門功課,這是中外孩子共同的興趣。
記得許久之前,當我在英國學習時,我曾參觀過一個四歲至六歲的朗誦比賽,他們參加比賽的小朋友,都是表情十足,聲音清脆,態度天真,使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我又記得我小的時候,剛背會了幾首唐詩,便往往即景生情,當看見月亮時,便會自嘆自詠地誦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實,什麼是霜,和什麼是故鄉,可以說完全没有概念,只覺得這樣朗誦出來,心裡痛快,感情得以舒發吧了。
(E)朗誦在開始萌芽的階段
我這樣說,你們一定會懐疑我說話前後不符,其實我是指在香港這地方,人們一直把朗誦看作等閒之事,自從藝術節成立後,每年都舉辦各項的藝術比賽後,校際朗誦比賽是其中之一,今年已是第35屆,中小學生參加者極多,但是目前似乎還没有幼稚園參加這項比賽,不過,香港人已逐漸認識到朗誦是什麼一回事了。每天打開報章,看見評判員對優秀參賽者的評語:什麼表情逼真,感情投入,真情畢露……可見朗誦是須要將詩歌付以感情,彷彿把自己完全溶化在詩詞裡,好像一個真正的好歌手,能夠唱出真正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使聽眾能起共鳴。朗誦也是如此。
朗誦現在已逐漸普及於中小學,但更希望能普及於幼稚園。嚴格來說,現在没有多少間幼稚園是對朗誦重視的,也没有多少個教師有認真研究如何朗誦。所以學校雖然每星期有一或兩次的兒歌,也没有真正去教兒童朗誦,只是讀讀吧了。這樣,如果没有人竭力去提倡,這剛剛萌芽的朗誦,要它開花結果,實在難之又難了。
(F)朗誦應注意之幾點:
教師要教好兒童朗誦,應從自己學好朗誦開始,要是教師對詩歌或童謠的興趣不大,或並未注入感情,這樣一定不會朗誦得好的。現在我概括起來,把必須注意的幾點,詳細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1)我們指導兒童朗誦,首先要選擇適合的題材和詞句,使兒童了解兒歌或童謠的內容,要使他們了解的方法,可用圖片、實物、或實地觀察…等,當然更重要的,是內容是他們所能了解的,例如:題為「勇敢的戰士」,內容是:「勇敢的戰士,意志激昂,背著長槍,挺著胸膛,上戰場…」什麼是戰士,什麼是激昂,怎樣背著長槍,怎樣挺著胸膛,那裡是戰塲,對一個正在讀幼稚園的兒童來說,完全是陌生的,叫他們怎樣把情感注入聲音,又怎能把聲音表達情感,這可以說不適合的題材。但是如換了一個主題:「親愛的媽媽」,內容是:「我有一個親愛的媽媽,常常望著我微笑不說話,但我聽見她笑裡有話:她好像說:『好孩子,我希望你幸福、健康、成長,使我無牽無掛!』
後一首當然是孩子容易接受,容易明白,也
容易表達感情的,雖然還有一些較艱深的句子,但比起那首勇敢的戰士容易明白得多,也容易引起共鳴。
所以,當我們選擇題材,訓練兒童朗誦時,當然題材越是他們熟悉的越好。
幾日前,我偶然閱報,看見參加這次朗誦比賽選材有一首是:山是爸爸,山是媽媽。……其餘畧去不談,我本人覺得這兩句就有點生硬,過於抽象,小孩子會問,山何來是爸爸,何來是媽媽?既不明白詩意,怎樣能讀出感情?
(2)注意聲調之高低和節奏:我們說話的聲音,不能平板,唱歌更須要了解音符,有快慢高低休止等等之分,如果不了解這些,就不能談唱歌,我們讀過琵琶行,其中有說:「大珠小珠落玉盆」,這就是形容聲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又說:「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就是聲音之休止。在歌唱中,聲音是變化多端的,藉賴這種變化,然後能表達感情,使聲音變得悅耳動聽,朗誦也是這樣,我們朗誦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能操縱聲音,聲音好像成為我們的奴隸,我們要它高就高,要它低就低,要它大就大,要它小就小,要它停就停,要它起就起,它完全受著我們的操縱,而我們是受著感情的操縱,但感情却產生於我們對朗誦的歌詞的投入。所以在朗誦中,能操縱聲調是非常重要的。
(3)培養兒童的感情和想像:朗誦是美學之一,也是藝術的一個環節,是充滿着感情和想像的。我們訓練兒童朗誦,與教讀本和教數學有很大的分別,教讀本我們希望教兒童認識文字,會讀會寫;教數學,使兒童認識數字,運用數字,明白一加一等於二的道理,但教兒童朗誦,却是要引導去思想去感受。學會寫,學會讀,並不等於會朗誦,懂得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基本道理,並不等於懂得朗誦,因為朗誦詩、或兒歌、或童謠,有時是超現實的,不可以用道理分析的,例如媽媽笑裡有話,笑裡那能有話,這只能感受到吧了。所以,朗誦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兒童的感情和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培養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在一個幽靜的環境裡,用美麗的圖片,或悅耳的音樂,引起兒童的好奇心和興趣,然後教師以幽雅婉轉的聲音徐徐敘述圖意,反覆發問,增加兒童的想像,使童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豐富的思想,這時候,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發表的欲望,我們就在這時候,敎他們朗誦是最適合的了。
(4)注意面部表情和動作:許多人認為朗誦時加上動作,會更吸引人和更加強歌詞的力量,但有些人却認為朗誦不須要過多的動作,但面部的表情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面部表情,往往加強了語氣,這可以從我們說話時發覺到的:當我們憤怒時,說話一定會怒形於色;當我們悲傷時,我們也會愁眉苦臉;當我們歡欣時,我們自然是眉飛色舞。平時說話時也是這樣,朗誦時當然也很自然地有面部的表情了。但是過份誇張的大動作,則可免則免,譬如說到乘著直升機,飛,飛,飛……難道要整個人飛起來?又譬如背著長槍…上戰塲……就伏在地上作打仗的姿勢,這都是不必要的。
所以朗誦最重要的是要能控制聲音的表情,隨著聲音的表情而產生面部的表情,面部表情和聲音表情是互相牽引,互相關連的。至於動作,只在適當的時候加入吧了。
(5)認識詞語和詞語的組合:句是詞語的組合,而詩、歌或謠是句的組合。我們朗誦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詞語和詞語之間的連帶關係,詞語與句之間的關係,讀起來每個詞語的獨立性和連帶性要認識清楚,這樣才能讀出韻味來,才能使聽的人一聽便明白而發出共鳴,讓我引用幾句唐詩為例,相信大家都讀過長恨歌,我朗誦開始那幾句:
(用兩種讀法示範)
A‧錯誤組合
漢皇重 色思傾 國,
御宇多 年求 不得,
楊家有 女初 長成,
養在深 閨人未 識。
B‧正確組合
漢皇 重色 思傾國,
御宇 多年 求不得,
楊家 有女 初長成,
養在深閨 人未識。

所以,由此詞語的組合認識,對朗誦的成功與否,實在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把詞語的組合讀錯了,就很容易使人費解的。
(6)注意讀音和咬字的正確:香港近數十年來,不知是否因為由於各地人士混集,使語言夾雜了許多種方言,許多字音都錯讀了,加上電台或電視台的藝員,往往讀錯字音或咬字不正的,而有些教師本身也是讀音不正的,也許他們在學生時代受到讀音不正確的遺害,他們就毫不自覺地傳給下一代,正如洪水猛獸,把正確的讀音淹沒了,吞噬了。反而把不正確的讀音視為正確,而正確的視為不正確了。
我曾就聽過一些年青人常讀錯的字音,並作出一個統計來,認為常犯讀錯音的,就是N音和L音的混淆,H音和K音分不清,還有就是鼻音和喉音弄錯。如果教師讀音不正,是不適宜教朗誦的,因為很容易把不正確的音教給兒童。朗誦最主要的條件,就是讀音要正確,咬字要清楚,這兩點最基本的條件都做不到,就完全失卻朗誦的意義了。
我曾把易讀錯的字音分成類別,例如銀、雁、顏、韌等是一類,牙、啞、咬等是一類,而我、鵝、餓等是一類,牛、藕等是一類,爛、蘭、難、難等是一類外,愛、耐等是一類,你、理、梨、利等是一類。當然我一時不能一一指出,但我只把類別列出,相信你們不難再舉出許多例子。
我試把常讀錯的字寫成一些打油詩,分派給你們,你們不妨試試,看看你們有沒有讀錯了字音的。希望你們沒有,但即使有也不妨,可以改正過來的。(分派打油詩)
打油詩六首(舉例)
(一) 阿艾艾牙痛,咬咬不動,
啞啞啞叫痛,給牙醫拔牙,
阿艾艾大叫:哎啊哎啊痛!
(二) 天空有隻雁,閃閃像白銀,
來無蹤,去無痕,
阿銀看見,笑開顏!
(三) 阿娥買燒鵝,剛好碰著我,
我說我很餓,給我先吃鵝。
(四) 外面下著雨,我惦念著至愛,
他沒有遮蓋,在雨中怎忍耐?
(五) 阿蘭又有難,把圍欄打爛,
修補難又難,哭到眼淚沒遮攔!
(六) 我有一個梨,分一半給你,
你要理不理,不要?我更有利!

許多人都認為我講故事好,其實朗誦也就是講故事的一種,因為狹義來說,故事就是故事,但廣義的說,詩、兒歌或童謠,又何嘗不是故事。古今中外也間有作家,用童謠或詩寫出一個故事來的,例如:「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心抱甚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這就是一個描寫做媳婦的悽涼情況,是一個可憐女子的悽慘故事。如果我們利用朗誦的方法為兒童說出一個故事,兒童既可欣賞朗誦,同時可以欣賞一個故事,實在是一舉兩得的。
俄國詩人普希金,就曾經用詩為兒童寫出許多童話詩,例如〈金鷄的故事〉,〈魯斯蘭和柳德米拉〉,都是童話詩,用詩歌來說出一個故事。而〈漁夫與金魚〉的故事,更是家傳戶曉,現在我把我的朗誦錄音播放給你們聽聽。
還有一些兒童朗誦錄音,也播出來讓大家欣賞……
(一) 以「秋為主題的朗誦活動」
(二) 十五週年的朗誦活動
兒歌不特可以表達心聲,還可以敘述故事,描寫風景,紀錄事跡,莎士比亞的戲劇,就是詩劇。總之,在我們生活中,不能没有詩的韻味,歌的節奏和童謠的趣味。因此,我們從小訓練兒童認識和知道如何朗誦兒歌和童謠,是當前的急務,也是我們負責兒童教育的工作人員應負起的任務。







森林裡的秘密
(音樂朗誦舞台劇)
佈景:森林
時間:中午
人物:小樹(四五)
花朵(六七)
子孩(明明)
蝴蝶(八)
蜜蜂(八)
兔子(四)
貓 (小咪)
狗 (小黃)
內容:敘述一個小孩子,名叫明明,家裡養了一隻
小貓「小咪」,一隻小狗「小黃」。明明常常
虐待他們,不是拉著小咪的尾巴把牠吊起
來,便是拿起皮鞭去追打小黃。
有一天,不知怎的,小咪、小黃同時失蹤了。
明明到處去找牠們,後來一直走到一個森林
裡,他向樹和花問可知道小黃和小咪的蹤
跡,它們都說不知道。後來又問蝴蝶、蜜蜂
和白兔,牠們也不肯告訴他。他真的後悔了。
於是小咪、小黃再次出現,大家快樂地一起
跳舞。
開場音樂:(從柔和而轉急速,)鳥聲襯托森林景。
幕啟:(小咪、小黃奔出,不停回頭望,好像有人追來似的。)
小咪:、、(作貓叫聲)、、。
我是小咪咪,
嘗盡了苦味,
想起就生氣!
小黃:汪、汪、汪(作狗吠聲)汪、汪、汪。
我是小汪汪,
捱盡了苦楚,
實在太冤枉!
小咪:狗哥哥,
我們逃了出來,
現在已自由自在!
小黃:貓妹妹,
我們從此自由自在,
永遠不再受虐待。
音樂間場(突變的音樂)
樹:(合誦)小黃、小咪,
你們現在已自由自在。
你們現在不再受虐待,
小黃、小咪,
我們歡迎你!
你們就住在這裡,
這裡綠蔭處處,任你們快樂嬉戲。
小咪、小黃:(合誦)樹伯伯,真好客,
在你們保護下,
我們再也不害怕!
(間場突變的音樂)
花:(合誦)小黃、小咪,
你們現在已自由自在,
你們現在不再受虐待,
小黃、小咪,
我們歡迎你,
你們就住在這裡,
這裡花香飄盪,
使你們精神爽利!
小咪、小黃:(合誦)花姐姐,真多謝,
有你們來陪伴,我們再也不發悶!
(間場柔和音樂,蝴蝶飛舞音樂)
(四拍,漸收,長些)
蝴蝶:(飛上)(合誦)飛啊飛,飛啊飛。
飛得高,飛得低,
飛到花間,
飛到樹蔭底,
小黃、小咪,
讓我們玩在一起。
小咪、小黃:(合誦)蝶姑娘,好大量,
和你們在一起,
大家有商有量。
(間場輕快音樂,蜜蜂出場)
蜜蜂:(飛上)(合誦)採花粉,採花粉,
採到這,採到那,
採到花粉,
釀蜜儲冬糧;
小黃、小咪,
釀好蜜糖給你嚐。
小咪、小黃:蜂弟弟,真義氣,
得你們的幫助,
再不會捱餓抵飢!
(間場跳躍音樂,小兔跳躍,三拍,漸收)
小兔:(跳上)跳啊跳,跳啊跳!
跳到東,跳到西,
跳到高山腰,
跳到獨木橋,
小黃、小咪,
遠處的東西,
最先給我瞧!
我願為你們放哨。
小咪、小黃:兔朋友,是好手,
有你們來放哨,
我們安全又可靠。
(稍歇,音樂突響)(一隻兔子跳前)
小兔:啊!不好了,
那個孩子來了!
(驚懼音樂漸入做背景)
小咪、小黃:(匆忙)兔弟弟,謝謝你。
但是,
叫我們怎麼辦?
叫我們躲在那裡?
樹:就躲在我的樹洞裡吧!
花:快快,
我聽見那腳步聲了!
(音樂上)(小明在樹林找小黃和小咪)
(小咪、小黃都躲起來了。)(一切靜止著)
明明:(出)唉!走了大半天。
走到我大汗漣漣,
怎也找不見。
小黃呀!小咪!
你們躲在那裡?
(旋轉的音樂)(走近樹)
明明:樹伯伯,你們可曾看見小黃和小咪?
樹:(搖擺著)不,不。
我們不曾看見,
我們不曾看見哩!
(旋轉的音樂)(走到花前)
明明:花姐姐,
你們可曾看見小黃和小咪?
花:(搖擺著)不,不。
我們不曾看見,
我們不曾看見哩!
(走到蝴蝶結群中,有點失望)
明明:蝴蝶姑娘,你們可曾看見小黃和小咪?
蝴蝶:不,不。
我們不曾看見,
我們不曾看見哩!
(旋轉的音樂)(走到蜜蜂群中,一次比一次失望)
明明:蜜蜂弟弟,你們可曾看見小黃和小咪?
蜜蜂:不,不。
我們不曾看見,
我們不曾看見哩!
(旋轉的音樂)(走近小白兔)
明明:白兔哥哥,你們可曾看見小黃和小咪?
小白兔:不,不。
我們不曾看見,
我們不曾看見哩!
(傷感的音樂起,隨即漸收小作背景襯托)
明明:(悶悶地)唉!
小黃,小咪,
你們在那裡?
可是給野獸吃掉?
可是因飢餓而死?
可是被狂風捲去?
可是給波濤吞噬?
(哭)(傷心)
小黃,小咪,
都是我該死,
我實在對你們不起,
我曾燒你的毛,
` 我曾把你吊起,
我虐待小動物,
不是個好孩子,
小黃,小咪,
原諒我吧,
我要改過自新,
從今天開始!
(音樂止)
兔:(跳著)他悔過了!
蝴蝶、蜜蜂:(飛著)(相對說)他悔過了!
花、樹:(互望望著)他真的悔過了!
樹:過而能改,
也算了不起,
小黃,小咪,
出來和他相見,
原諒他以往的不是!
音樂(突變而歡欣的音樂,漸止)
小咪、小黃:(出)(合誦)明明,我的小主人!
(彼此握手)
明明:(高興地)小黃,小咪,
原來你們在這裡,
真好啊!真好啊!
我們以後又可在一起!
小咪:我捉老鼠。
小黃:我守門口。
小咪、小黃:(合誦)各盡各的職守,快樂永遠無
憂!
樹、花、蜜蜂、蝴蝶、兔子、小咪、小黃、明明:(齊誦):各盡各職守,快樂永無憂!
(合唱完場)(輕鬆歡欣的音樂收場。四拍。
音樂和拍手聲齊播。)
























小麻雀開學
(音樂歌唱廣播劇)
人物:小麻雀(小雀),麻雀媽媽(雀媽),白鴿媽媽(鴿媽),烏鴉媽媽(鴉媽),喜鵲媽媽(鵲媽),小喜鵲(小鵲),眾小鳥。
時間:夏天的早晨。
音樂:早晨悠和的音樂。(用牧笛為主,襯托鳥聲。)
敘述:夏天到了,有一隻小麻雀,初次看見這美麗的夏天,因為他是今年春天才出生的。
有一天,早上,他的媽媽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他覺得很奇怪,便問媽媽。
小雀:媽媽,你是不是帶我到公園去玩啊?
雀媽:不是的,我帶你去見貓頭鷹先生。
小雀:(害怕地)貓頭鷹先生?我怕,我不去。
雀媽:你不用怕,貓頭鷹先生是很仁慈的,他辦了一間幼稚園,我帶你去讀書。你的朋友小白鴿、小烏鴉、小喜鵲都在他那間幼稚園讀書哩!
小雀:不,不!我不讀書,我要去玩。
敘述:小麻雀不聽媽媽的勸告,不願讀書,飛了出去,找朋友玩。
音樂:輕鬆而有節奏的,有一鳥聲,
小麻雀的歌聲漸入。
小雀:(唱)飛飛飛,飛飛飛,
飛到白鴿家,
去找小鴿鴿,
快快樂樂,一同玩耍,
笑哈哈,笑哈哈!
(白)白鴿媽媽,白鴿媽媽,小白鴿在家嗎?
鴿媽:(白)咿,是你?小麻雀。
(唱)小麻雀,小麻雀,
小白鴿不在家,
他上學去啦。
你為何不上學呀?
只管叫喳喳,叫喳喳。
(白)小麻雀,我的小白鴿上學去了,為什麼你到處玩耍,不去上學呀?
敘述:小麻雀聽見鴿媽媽的說話,覺得非常難為情,不敢再說什麼,靜悄悄地飛走了。
後來,他又飛去找小烏鴉。
音樂:輕鬆而有節奏的,有一鳥聲(如前)
小雀:(唱)飛飛飛,飛飛飛,
飛到烏鴉家,
去找小烏鴉,
快快樂樂,一同玩耍,
笑哈哈,笑哈哈!
(白)烏鴉媽媽,烏鴉媽媽,小烏鴉在家嗎?
鴉媽: (白)咿,是你?小麻雀。
(唱)小麻雀,小麻雀,
小烏鴉不在家,
他上學去啦。
你為何到處玩耍?
叫喳喳,叫喳喳。
(白)小麻雀,我的小烏鴉上學了,為什麼你到處玩耍,不去上學呀?
敘述:小麻雀聽見烏鴉媽媽的話,覺得非常難為情,不敢再說什麼,悄悄地飛走了。
後來,他又飛去找小喜鵲。
音樂:輕鬆而有節奏的,有一鳥聲(如前)
小雀: (唱)飛飛飛,飛飛飛,
飛到喜鵲家,
去找小喜鵲,
快快樂樂,一同玩耍,
笑哈哈,笑哈哈!
(白)喜鵲媽媽,喜鵲媽媽,小喜鵲在家嗎?
鵲媽: (白)咿,是你?小麻雀。
(唱)小麻雀,小麻雀,
小喜鵲不在家,
他上學去啦。
你為何到處玩耍?
叫喳喳,叫喳喳。
(白)小麻雀,我的小喜鵲上學了,為什麼你到處玩耍,不去上學呀?
敘述:小麻雀聽見喜鵲媽媽的話,覺得非常難為情,不敢再說什麼,悄悄地飛走了。
但是,他還是不聽勸告,繼續到處去玩。他在森林裡飛著、飛著,他疲倦了,想飛回家了,可是,他已迷失方向了。
忽然,大風吹來了,雨也下來了。
配音:風聲和雨聲。
音樂:笛的獨奏,像鳥的悲鳴。
小雀:(白)媽媽,媽媽,我要媽媽,
(叫得更大聲)媽媽啊,媽媽啊,快來救我啊!
配音:風更大,雨更急,小雀淒淒切切的哭聲。
配音:一鳥聲漸入(前後兩鳥聲,一近一遠。)
雀媽:(白)我好像聽見我的孩子的聲音,風大,雨也大,我的孩子在那裡呢?
(唱)(笛伴奏)
孩子啊,孩子啊!
你在那裡,你在那裡?
小雀:(唱)媽媽啊,媽媽啊,
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雀媽:(唱)啊,我的孩子啊,
風吹雨打,
你為什麼不回家?
小雀:(唱)啊,我的媽媽啊,
孩子不聽話,
喜歡到處玩耍。
雀媽:(唱)你差點回不了家。
小雀:(唱)我知錯了,媽媽!
(白)媽媽,我知錯了,剛才我去找小白鴿、小烏鴉、小喜鵲,原來他們都去上學了,沒有人跟我玩耍。現在,我知道小孩子都應該讀書的,明天我也上學讀書了。
雀媽:好孩子,這樣才聽話。現在我帶你回家。
配音:風聲雨聲漸弱,音樂漸起。
敘述:小麻雀一早起床,媽媽替他穿好衣服,他的小朋友小鴿子、小烏鴉、小喜鵲已經到來,叫他一同上學了。
小鵲:小麻雀,我們一同上學吧!
眾鳥:我們一同上學吧!
小雀:媽媽,我上學去了。
雀媽:好的,好孩子,你去吧!
(唱)你們都是好朋友,
手拉手,手拉手,
慢慢兒走!
眾鳥:(接唱)慢慢兒走,
走到學校裡,
有時讀書,
有時唱遊;
盪盪千秋,
拍拍皮球;
快快樂樂,
齊拍手!
(拍手聲)哈,哈,哈!
配音:輕鬆的音樂(漸收)
--- 完 ----























漫談播音劇**
今日我的講話是拉雜談談播音劇,不作為正式演講,只願意和大家漫談、討論一下。
首先,我談舞台劇與播音劇的分別。簡單說來,舞台劇是利用聽與視的功能和兩者的藝術感受,使故事的發展能夠傳給觀眾。播音劇則單憑聽覺的藝術,像演劇給盲者欣賞一樣,使其能夠與舞台劇達到同樣的效果。
詳細說來,舞台劇可利用佈景、燈光、化裝、演員的表情與動作去表達一齣劇,但播音劇則不能,它只靠聲音的效果,演員的對話和語氣去表達。
例如:要表現一個五六十歲的老者,舞台劇可用化妝、服裝、表情、動作去表現,播音劇則只能靠演員的聲音和語氣去表現。
又例如要表現一個人的性格,舞台劇可以盡量利用各種方法把人物的性格突出,播音劇則只能靠有力的對話與適當的語調,使聽眾留下一個鮮明的和深刻的印象,有時就以音樂與敘述,靈活運用,使角色的形象活現在聽眾面前。
又例如要表現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播音劇就要靠聲響的設計,將風聲、雨聲和雨夜的各種聲音合成和諧的聲調,使聽眾如置身其境。
從聽眾對聲音的藝術感受的強烈程度,就可以分出播音劇的藝術水準的高下。
其次,談談播音劇從開始到終結的歷程。
可以說,播音劇由開始到播出的歷程是繁雜的,一個短短十五分鐘的播音劇,在它演出之前需要花費整天的時間去準備和排練。
一個播音劇的演出,大約要經過幾個程序:
(一)劇本選定:劇本的選定,有很多時候是決定於節目的性質和編導的愛好。一般主要是決定於主題是否有說服力及是否有教育性。像兒童播音劇,首先要看看它是否有教育性,然後才考慮技巧的問題。但是諧劇,則首重娛樂性,選劇時注重輕鬆笑料。
(二)劇本選後,由編導根據節目的需要,增減劇本的內容和進行修改,以便適合播出。現在兒童劇本多是學生投稿,因此剪裁和修改較為困難,但我們寧願這樣做,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們對播音和寫作的興趣。
(三)劇本修改後,就即進行抄寫和付印。
(四)劇本印好後,演員即進行緊張的排
練,大家對台詞。對台詞是準備播音前,最主要的一個環節,要做好這項工作也不是一件易事,一般須要注意幾個方面:
(甲)合作的研究:任何一齣播音劇,都是演員們通力合作的結果。如一個演員怎樣講話,才算恰當,講至那裡需要停頓,劇進行至那裡需要配音樂等等都必要密切配合,假如有某一部份不能在恰好的時候接上,就會影響整個劇的效果。所以播音劇在各部門合作上和舞台劇一樣重要。
(乙)口語的研究:劇本是由文字寫成的,但一個劇演出時需要用口語,故此,對台詞時要做一番工夫,要將文句轉為口語。國語在這方面稍為容易,廣東方言在這方面稍為費力。播音劇需要口語。所謂口語化,就是以其人的身份,說其人的說話,但口語化不能夾雜粗俗的俚語,因為這樣會對聽眾有不良的影響。故此,口語化也有一定的限度。
(丙)語言文法的研究:寫文章要講究文法,說話也一樣要講究語法。假如語法不通,使人產生誤會。譬如這樣一句話:「他跌倒啦,泥弄得一身都是。」這句話聽起來很不自然,它使人誤解「泥」是一個人,因為「泥」是主詞。這句話應該改為:「他跌倒啦!搞到一身都係泥。」這樣講才合語法,才使聽眾明白這句對白的意思。
(丁)字的讀音研究:播音劇要聽眾聽得清楚。必需字音讀得正。此時此地的粵語播音劇應以廣州話為準。有些人讀「國」字讀成「各」音,「光」字讀成「江」音,「廣」讀成「講」,皆須糾正。
(戊)語尾高低長短的研究:語尾的高低長短,有時可使一句話的全部意思改變,因此要適當用尾音。如「係。」「係?」「係呀!」三個尾音的不同而使到意思也不相同。
(己)語氣輕重疾徐的研究:語氣常是表達一種情緒,語氣不同,也可感受到情緒不同。緊張就要快;柔和就要慢;病態就要弱;勇猛就要強。假如運用錯誤,就會使人產生錯覺。
(五)播出或錄音:播音劇有直播和錄音兩種。所謂直播,就是在節目時間中直接播送。所謂錄音,是在節目前,先行錄音,然後將錄音帶重播出來,傳給聽眾。通常兒童播音劇多用錄音的方式。這個方法可以使演員、配音、效果各部門有充分的時間去處理一齣劇,不至因某些錯誤,而影響全劇播出的效果。
一個播音劇,它的準備歷程,進至這個階段,可以說已進入最緊張的,又是決定成功與失敗的最後階段,每一個工作人員,在這個時候難免情緒會緊張些。因此,這個階段的工作,要準備得異常週到。
在錄音前,各部門必須準備停當,演員要到齊,道具要齊備,配音效果已準備好。錄音開始,這時大家在錄音室裡要注意訊號,紅燈一開,全體要肅靜,縱使被蚊子叮了一口,也不能呼痛。這時大家要全神貫注在工作上,同時自己要記緊控制時間,時間的控制,是播音的重要條件之一。
一個播音劇的工作歷程,可以說並不比舞台劇簡單,雖然它播出時只不過是短短十五分鐘或三十分鐘。而作為一個播音劇的演員,他的藝術表演也比不舞台劇的演員來得易做。
一個經驗較少的播音劇的演員,常會犯有幾種毛病:
一種叫做發熱病:本來錄音室裡是有空氣調節的,但一個新的演員會常常滿身大汗,或者會面紅耳赤。為什麼呢?因為他情緒太緊張了,一急自然就冒汗。
一種叫做發冷病:一個新的演員,他的身體蠻健壯的,但因為怯場,身體就會不由自主地打囉嗦,牙齒會格格響。
一種叫做健忘病:在錄音之前,這個演員的記憶力挺好的,他的台詞唸得爛熟,但一開始錄音,他的神經就緊張起來,會失去記憶力,他會啞口無言地站在錄音機旁。
一種叫做過敏症:犯這種毛病的演員,平常他談話時異常流暢,但一開始錄音,他就會感到喉頭癢癢的,非咳嗽不可,像有一塊濃痰阻塞在他的喉管裡。
一種叫做心急病:當錄音開始,有這種毛病的演員,他唸台詞就像倒水一樣,全忘記了語氣和感情表達,以為快快讀完了事。
還有一種叫做口吃病:這種演員,他平時講話,口齒伶俐,但演出時,由於過份緊張,他會口吃,一個字會講重複幾次,一個「都」字,會說成:「都、都、都。」
以上幾種毛病,一個新演員會常犯,有時一個老經驗的演員也會犯到。
還有一點,舞台劇有分幕,播音劇有分場。播音劇的分場,通常以敘述法(旁白)進行。
今日的演講,至此為止。(演講完後,劉惠瓊女士稍加休息,便開始解答讀者所提出的問題。)

問:播音劇劇本,寫法是否和普通劇本一樣?
答:大致上是一樣的,但要加上配音效果和分場敘
述。
問:劇本的長短,是否有一定限制的?
答:是有限制的,因為播出的時間長短一定,字數
不能太多或太少。依據兒童節目的劇本而言,
四千字至四千五百字左右的劇本,三十分鐘就
可播完,超過這個標準,就屬於長篇,要分次
播出。
問:劇本的敘述多了,有沒有毛病?
答:劇本以對白為主,敘述是幫助聽眾了解劇情,
是用來分場的,多了就會使人覺得在講故事,
不像在播出一個劇了。所以,播音劇的對白盡
量要多,敘述盡量要少,而且,對白也以簡潔
為佳,要避免無謂的對話。
問:舞台劇給觀眾以聲、色、藝的感受。播音劇怎能達到這目的呢?
答:要靠聲音來表達,這當然要聽眾靠每劇中的對話和配音效果去領會了。
問:劇中人的情緒是怎樣培養起來的?例如嗚咽聲,怎樣才會使人聽來是真的一般呢?
答:要給演員以時間的準備。例如兒童廣播劇,劇本是先一個星期給了演員,要大家回去多練習,多練習則會純熟,任何情緒的培養,都是要時間準備的。
問:劇中的熱鬧場面,是怎樣處理的?
答:處理一個熱鬧場面,第一是利用唱片的效果,再加上聲音的配合。例如:一個緊張的場面如火警發生了,這樣就要選擇一隻有嘈雜聲音的唱片配音,同時,在播音室裡的全體藝員都要出聲,這稱為眾聲。眾聲離咪較遠,而道白則離咪較近,例如叫救命聲,某人找孩子等等,都應該聽得清楚。
問:播音劇所發出的聲調,聽起來是否與原來的不一樣?
答:應該是一樣的,不過自己說自己聽,同播音時自己的聲音,因為傳達到聽神經的方向的不同,所以聽起來有多少差別。
問:大風、打雷、下雨等場面,除了用配音效果以外,還有甚麼方法嗎?
答:用對話提醒,例如說:「外面下著大雨,你歇會兒才走吧!」這樣,聽眾就知道下著雨了。
問:假如劇中有這樣的情節,劇中人恍如受了某種刺激,忽啼忽笑,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答:就讓他忽啼忽笑就得了,有時用自言自語的方法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問:播音播出時,演員會不會做出動作來的?
答:本來是不用動作的,但人不是機器,是有感情的,有生活習慣的,說甚麼話用甚麼手勢,卻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往往會隨著說話做出種種動作來,播音劇的要求是以不影響錄音為限,小動作不妨,大動作不可。
問:劉女士說過,藝員進了播音室就會出現很多種「病」,請問這些「病」是用甚麼方法醫治的?
答:醫生醫病一定要對症下藥,醫播音室內的各種「病」,良方就是鼓勵,使藝員有勇氣,有信心,他們就會演得好,「病」也不會發生。單是說藝員怎樣怎樣不對,吹毛求疵,不是好方法。

** 本文乃1959年5月30日應香港報章〈青年樂園〉邀請演講之講詞。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熊志琴女士賜寄剪報,謹致謝忱。











如何講故事**
我好像和故事結了不解之緣,小時候,常常把聽過的故事說給鄰近的小朋友聽,及至長大以後,當小學教師而兼幼稚園的故事堂,因此小朋友看見我便叫我做故事先生,大學畢業後,在上海當中學教師,也常常說故事給青少年聽,當然那時說是巴金、茅盾、魯迅、胡適和葉紹鈞等的故事,而不是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了。
後來我回到香港,担任電台的兒童節目,我設計的除了各項節目外,也離不了兒童故事,現在,我離開電台工作已十多年了,伹人們提到兒童故事,還會記得我,我除了感謝外,更覺得非常榮幸。在座都是幼兒教育工作者,也常常為小朋友講故事,對於講故事已深知其奧妙了。我只就我的經驗,略述一二。
今天我的內容,可分兩方面。一是講述的技巧。二是講述的方法。
先來講技巧問題。同是一個故事,如果講述的技巧得宜,自然動聽,不然,就會使人沉沉欲睡。(播放錄音帶。)(顯示兩個不同的講故事方法。)
從剛才兩個故事聽來,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講故事的技巧是包括有:(1)故事的了解。(2)聲線的控制。(3)口語的運用。(4)情緒的表達。(5)緩速的操縱。(6)敘述與對話的分別。
(1) 故事的了解,就是講故事前,要了解
故事的內容,要有準備,準備充份,才能講得傳神。
(2) 聲線的控制,講述時聲音要有抑揚頓
挫,聲線大小適中,因為太高的聲音,會使人聽來刺耳,太低的聲音,又會使人感到沉悶。
(3) 口語的運用,孩子聽故事,喜歡聽自
己的語言,我們能運用孩子的語言,來給孩子說故事,是最成功的,但我們千萬不要用孩子說話的缺點模仿或誇張,因為這樣可以影響孩子的。
(4) 情緒的表達,我們講故事最要緊的是
能表達出故事的情緒,寫作是用文字來表達,故事是用語言來表達,文字運用得巧妙,文章自然動人,語言運用得適宜,故事也自然能感人。我們的說話,要隨著故事的情節而變化,喜怒哀樂,完全語言中表達出來。
(5) 緩速的操縱,說故事好像奏一首美妙
的音樂,或唱一首動聽的歌曲一樣,應該有節奏,有旋律,有韻味的。所以說故事時,首先要自己有所感受,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傳給聽眾,使他們能起共鳴,要達到這目的,快慢的操縱是非常重要的。
(6) 敘述與對話分開,兒童故事,有許多
對話的,如果我們能夠把對話說得生動活潑,能夠表達角色的特性,那就使故事生色不少了,所以說故事應該把敘述和對話分得清清楚楚,切勿混為一片。
以上所說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談,你們也早已明白的,不過,從剛才播出的故事,你們便可以實際領悟出技巧不同,而效果也不同了。
其次講到講故事的方法。講故事除了單人講述外,我們還可以借助許多工具或道具的,以目前我們可以辦得到的有:
(1) 用幻燈片或圖片(示範)錄音帶及圖片。
(2) 用掛圖(示範)。
(3) 用本偶(示範)(表演一齣短劇)。
(4) 用簡單的筆劃,在黑板一邊說一邊畫圖,(示範)。
(5) 用集體合作方式(播錄音聲帶)
(6) 用兒童扮演角色(演變成為話劇或歌劇)(圖片示範)
示範 (1)母雞和她的小雞(錄音帶及圖片)
(2)龜兔競走,錄音-----(重複示範)
(3)小豬找朋友(掛圖錄音)
(4)小木偶和大笨狗(木偶)
(5)集體合作(送蘿蔔)
(6)用兒童扮演角色(金鵝)
(7)用簡單的筆劃,在黑板一邊說一邊畫(尋牛)(幼稚園故事沈百英)。
(稍事休息,討論開始,問題自由發揮)


** 本文乃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四日應香港市政局邀約之講稿全文
評評講講**

我並不是兒童文學作家,只是兒童文學的愛好者。不過一直以來,我都是為兒童而工作,從一九四八年開始,我在兩個電台(麗的呼聲和香港電台)擔任兒童節目。由於需要,於是動筆寫故事、寫兒歌、寫童話、寫寓言、更寫兒童廣播劇,如是十多年。我替華僑日報主編兒童週刊,每期都有我親自動筆,有小品、遊記、連載故事等,如是又二十多年,直至前年,我因為事忙而向報館要求辭去編輯之職,才卸下仔肩。
一九六零年,我創了一份兒童報,每週出版一次,可算是香港第一份以報紙形式供兒童閱讀的彩色刊物,及至現在兒童報雖已停刊,但出版社仍存在,主要出版一些兒童圖書和幼稚園課本。
一九六八年,我嘗試去實踐我學得的教育理論和理想,開辦了一間幼稚園。我一心要推動活的教學方法,親自帶領著教師全心全意搞好幼兒教育工作,勞心勞力,對出版事務稍為放鬆了一點,但對兒童文學仍念念不忘。
這次我被邀請作為第二屆兒童故事創作比賽評審委員之一,對我來說,實在是一件非常艱巨的工作,原因是在這許許多多的圖畫故事和文字故事中,選出冠亞季軍和入圍獎,那是很不容易做到公平而又準確的。其實篇篇文章都各具特色,幅幅圖畫都各有所長,正所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我們評審委員,有如身入寶藏,去選擇自己心愛的珍寶、藍寶我所欲也,紅寶亦我所欲也。在評選中,我們幾個評選委員,間中也稍有意見分歧,不過,在原則之下,我們很容易便取得一致了,雖然對那些落選的,深表婉惜,但基於名額,我們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忍痛割愛了。我敢相信我們的態度是十分認真的,標準也公平的,正因如此才可以告無罪於參賽者。
今天我以評選委員主席身份代表來作一個結論。兒童讀物創作比賽,有些人誤解以為是讓兒童參加的,所以這次參賽者有些是中小學生,但也有不少是文字寫來洗練,使人一看而知是慣於寫作的人,甚至有些是作家。其實,市政局圖書館舉辦這個比賽,目的是推動兒童文學,主要讓成年人參加,寫一些好故事給兒童閱讀的。
這次評選的標準,主題是很重要的,而名之為創作比賽,是著重於「創作」性的,文字還是其次。現我將評選結果,宣佈如下:
圖畫組
冠軍「波波飛吧!」 -- 畫繪得非常美麗,色調和諧悅目,每一幅都可以單獨懸掛,故事內容也很健康,很有教育意義。說及兩個孩子憑著天真無邪,去幫助一隻原本不會飛的鴿子學飛,用盡方法去增強牠的信心,後來參加飛行比賽而獲獎。末後寫著:「其實,波波能成為一隻真正的鴿子,才是他們最高興的事呢!」這就是這故事的主題哩。
亞軍「讓伯伯看見彩虹」-- 圖畫充滿東方色彩,每個人物的造型都別樹一格,令故事把孩子們天真的想法,表露無遺,十分真摯可愛。
季軍「愛工作的小豬」-- 故事是出人意表,作者將一般人對豬的傳統看法推翻,豬不是人們心目中那麼髒,豬的造型很可愛,構圖精密,筆調細緻。實是難得之作。其他入圍獎,都是畫工精美,色彩繽紛,故事生動有趣的,所以當我們評審時,實在費盡心思。
文字組
冠軍「一本語文書」 -- 故事雖然有點近乎平淡,平淡得好像一杯清水,但當你吃盡肥膩的東西時,你不是渴望著有一杯清水嗎?朱自清的〈背影〉,內容也很平淡,就是由於平淡而感人至深。
亞軍「給聖誕老人送禮物」 -- 這與「一本語文書」的風格截然不同,內容非常豐富,故事出人意表,而且將孩子的心情,刻劃得很細緻,內容也非常創新。大家都知道,聖誕老人給孩子送禮物乃司空見慣,但小朋友卻同情聖誕老人的孤單,要給聖誕老人送個聖誕咭,而畫上一個聖誕老婆婆來陪伴聖誕老人。這想法是多麼的有趣啊!
季軍「這是我的家」 -- 這是一個適合低年班閱讀的故事,它的優點是敘述層次清楚,文字簡潔,略帶懸疑性,而又能運用重複性的方法來達到故事的效果。獅子做公正人的時候是用簡單的鑑定法,都是小朋友所能了解而又是他們所樂聞的。
其他入圍的,都是各有所長的,只可惜時間所限,不能一一作評。正如我所說,遺珠不少,其中有些是由於字數過多而落選的,我們雖然沒有限制字數,但既然是為兒童而寫,就不應過長,也許你們會問《木偶奇遇記》、《綠野仙蹤》等都是長篇的兒童故事,為什麼他們都可以成為名著呢?這當作別論。原因是每個長篇故事都可分成無數的小故事,而每個小故事都有自己的高潮,自然能引人入勝。同時,我們也必須看讀者的年齡而定。過長的故事,往往不易討好。
現在我就「兒童文學」這大問題,淺說一二:關於兒童文學的類別,大致可分為(1)故事:如美國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就是適合青少年閱讀的長篇故事。中國有葉聖陶《稻草人童話集》(一九二二年),出版後十年,一九三二年有張天翼為兒童出版第一部童話《大林和小林》,一九三三年出版《禿禿大王》。(2)童話:著名有《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3)寓言:代表的有《伊索寓言》,而我國也有東方朔以寫寓言而名聞於後世的。(4)童謠:大多數是口耳相傳,例如月光光,照地塘,已由我的祖母傳給我,而祖母也是由上一代傳下來的。(5)兒歌:許多作家都向這方面努力,希望闢出一條新路線,在這次比賽中,有不少是用兒歌描寫故事的。(6)通信:最著名的有冰心的《寄小讀者》。(7)遊記:許多作家都把他到過的地方,用文字介紹各地風光給讀者,而我亦曾出版過《遊蹤憶語》一書。(8)小品文:如朱志清的〈背影〉都是。但由於我今天講的並不是分析兒童文學,只就這次的兒童讀物創作比賽來談談我寫故事的一點兒經驗,以供各位作為參考吧了。
寫作兒童故事或童話,都可籠統地分為兩方面來說:
(一)內容方面:對兒童讀物來說,內容有三毒:(1)暴力(2)恐怖(3)黃色,這些內容都不適合兒童的,我們要驅之於兒童讀物的領域外,那麼兒童讀物應該根據什麼原則去找尋呢?
(a)回憶:我們寫的是兒童的事,寫的是兒童的心情,但我們都是成人,童年對我們已成過去,不過在記憶中還依稀留有痕跡,所以我們要在記憶中去探討,去追尋,有些人的童年是多采多姿的,有些人的童年是一片空白的。無論怎也好,我們要把自己放回在童年的時期,設身處地,那麼所寫的是兒童喜愛的東西,所想的是兒童所能想的東西。所以寫兒童的東西,必須有一顆未泯的童心。沒有這顆童心,是寫不出真正孩子的東西來的。
(b)體驗:我們搜集內容,除了回憶童年的經歷,還要親身體驗,和孩子們在一起,多觀察,多了解,例如孩子說話的語氣,孩子日常喜愛的遊戲,都要和他們接觸才深切了解的,我們把這些體驗,一一記錄,再加以思考、過濾,那麼我們寫出的才真正是孩子喜歡的東西。
(c)時代感:由於時代的需要,我們寫的東西不能脫離時代,就以玩具而言,當我還是兒時,玩的只是挑繩、拋石子和挑香腳等,但是現在的孩子對那些已不感興趣了。我們談到那種兒時玩意,還得另加註腳,但是現在孩子們所說的電子遊戲機,在我那時代簡直是幻想的東西,神奇的怪物。至於道德觀念,也已經有改變了,例如管寧割蓆、季札掛劍這一類德育故事,已不容易被現在的孩子所接受,所以適應時代,順應潮流,也是我們寫故事取材時不可缺少的一個原則。
(d)真實感:許多故事或童話之所以不能吸引讀者,主要原因是缺乏真實感。生活故事固然須要真實,童話雖是幻想的,但也需要有真實感的,那就是要把幻想注入故事之內而又要合情合理的,這樣才能說服讀者,吸引讀者。試觀古今中外的童話,雖然許多都採用擬人化的,例如東方朔的那篇〈書生和狼〉,是把狼化作人一般,說人的話,但我們不能不相信真有其事,類似這些,真是不勝枚舉。至於生活故事,更需要有生活味的,在生活的片段中,提煉出一些典型的事物。例如胡適的〈差不多先生〉,雖未必真有其事,但你不能不相信確有這一類型的人。
(二)技巧方面:說完了內容,我又不得不談談技巧了。有了好的題材,沒有好的技巧,好像有了山珍海錯,但是沒有好廚師去配製,就簡直浪費了材料。
寫兒童文學是不同於寫成人文學,任你揮洒自如的,我們要局限於兒童的閱讀能力和了解能力,因此在年齡的分別,性別和興趣等,都應作出較深切的研究,這不是短短的時間可以完成任務的,不過幾個簡單的原則可作為參考的。
(a)忌用倒述方法:對兒童讀物而言,以直敘較為適合,我們試找出一些名著看看,不論故事或童話,都多採用直敘方法,因為如此,對事情經過,才可以清楚地交代,而對時間的觀念,也不致混亂。
(b)忌用堆砌文字:孩子們的故事或童話或其他,我們最難做到的就是要收歛才華,尤其是那些飽讀詩書千萬卷的的人而言,在不知不覺間,往往用上一些形容詞或成語等,但那些成人贊賞的成語或形容詞,孩子們讀起來會不知所謂,例如形容一個好看的女孩子,你寫成她芙蓉如面,孩子們看起來一頭霧水,但如果你寫她的臉像蘋果一般可愛,孩子們一望而知了。對於一些自己也要找詞典的典故或成語,對孩子們來說,更是一無所知,試問他們還願意讀下去嗎?
(c)忌過份冗長:我們要知道,孩子們閱讀的興趣,不能維持過久的,專家根據兒童心理發展,而作出一個年齡閱讀比較,什麼年齡,能閱讀多少字的故事,字體多大的也有了實驗的報告。我們不是硬性規定要用那些尺度去衡量,但過長對孩子是不適合的,如果他們在閱讀時不感興趣,以後也許會簡直厭倦了書本了。
(d)忌無謂的對話:兒童的讀物,對話是佔了重要的位置的,對話可以幫助他們去了解角色,而且可以增加孩子說話的語類,但對話必須精簡,無謂的對話,則不必加入,例如:媽媽說:「阿B!」阿B說:「!」媽媽說:「阿B,你來。」阿B說:「哦!我來。」這類的對話,不特引不起孩子閱讀的興趣,且足以妨礙篇幅。
(e)忌用難懂難讀的字,我們通用的字不過三幾千,而給兒童閱讀的字,則要看年齡而定,但在一千範圍內已很足夠了。那些不常見的甚至要查字典才知道是什麼字的,最好不要用,因為這樣會難倒那些小讀者呢!
總而言之,寫兒童故事並不是一件易事,要寫一篇成功的兒童故事,真的比寫一篇成人的讀物還難,因為兒童讀物往往要受年齡限制、性別限制、閱讀能力限制。我們必須懂得兒童的興趣,研究他們的心理,才能寫出他們真正喜愛的東西。
香港兒童文學的園地,仍是一片荒蕪,這有待於熱心於此的人去努力耕耘了。

** 本文乃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二日
香港市政局公立圖書館舉辦
第二屆兒童讀物創作比賽座談會主講詞


我寫兒童故事的一點心得**
兒童故事是屬兒童文學的一部份,茅盾曾經說過:「兒童文學最難寫,試看自古至今,全世界有名的作家有多少,其中兒童文學作家却只寥寥可數的幾個。」
張天翼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根據他寫作的體會,他曾經這樣寫著:「要創作出為孩子們喜愛的作品,重要的一環是要熟悉、了解孩子們的需要,他們在成長中的各種問題,他們的思想感情、內心世界、生活情趣、愛好、以及語言動作的特點等等。」
不同年齡的兒童,有活動範圍大小、知識多寡的不同,有生理、心理上的差別,因此我們首先要懂得各類型的兒童,了解兒童發展中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我們不能滿足於僅僅懂得一二個兒童,要多方面去接近兒童,通過各種途徑去接近兒童,僅憑自己童年的那一點點可憐的回憶來寫作是不可靠的。
我在英國時的導師Miss Cass,為了要寫貓的故事集,她在家裡養了二三十隻各種不同種的貓,為的要靜靜地觀察貓的特性、習慣、動態和靜態,因此寫起來,生動活潑,她的貓書是大受英國小朋友歡迎的。
所以寫兒童文學也好,兒童故事也好,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和各類型的兒童在一起,觀察他們,了解他們,一個有成就的作家,能夠和兒童站在一起,善於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以兒童的眼睛去看,以兒童的耳朵去聽,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得出兒童所看得懂、所喜歡看的作品來。
要避免「成人化」的傾向,就要求做到「兒童化」,但是所謂兒童化,往往被人加以不正確的看法:
第一種是把「兒童化」看作「通俗化」,把「兒童化」與「通俗化」混為一談,結果就會出現忽視兒童特點的傾向,無意中削弱了作品對兒童的教育效果。
第二種是把「兒童化」當作「簡單化」,有些人以為兒童就是具體而微的小大人。譬如說:給兒童穿著吧,只要衣服鞋帽小一點兒就行了,給兒童吃東西吧,只要份量少一些就行了,至於寫東西給兒童看吧,那麼在他們看來只要把一個原來可以寫一萬字的小說寫成一二千字,要是給小一些的兒童看,更可寫成五六百字就行了,這樣一來,不難有人把紅樓夢縮成「小小紅樓夢」,列入兒童故事名著,實屬可笑的。
第三種是把「兒童化」當作「小兒腔」的別稱,於是作者盡量跟兒童牙牙學語,例如說小鳥吧,他就說:「鳥鳥」,說黃牛吧,他就說:「牛牛」,說吃飯吧,他就說:「吃飯飯」等等。而這些句語,並不是出現於兒童的對話中,而是出現於整篇故事中,那的確使人看了不舒服的。例如:有個農夫,帶一隻牛牛,經一條河河,看見一幅田田……
第四種是把「兒童化」誤解為「寫兒童」,其實,兒童故事中有不少成功地寫成人的,並不是把兒童孤立起來的,只不過成人是兒童眼中的成人,試看木偶奇遇記中的老木匠,小仙女,兒童看起來都非常感動的。他們都和匹諾曹有同感而引起共鳴,因為作者所寫的就是兒童眼中所見的成人。
為兒童寫作困難的主要原因,就是兒童這兩個字過於概括了,由三歲的幼兒,至五六歲的兒童到十三四歲的少年都被列為兒童,人在這十年中變化很大。我們的讀者對象的年齢,是我們須要時刻記著的。例如:我們跟三歲的小明說話時,總不會用跟十歲的大明說的話來跟他說的,十歲的大明跌跤的時候,你也不會說:「明明乖,明明不哭,明明真勇敢……..噯,不哭,爸爸喜歡明明。」所以,當我們寫故事給兒童閱讀時,我們要記住,我是為幾歲的兒童寫的呢。
幼兒剛剛離開媽媽的懷抱,可以說乳臭未乾,而少年往前邁一歩,就是青年了。幼兒還不識字,給他們閱讀故事是以圖畫為主的,而少年已能閱讀大部的小說了,因為幼兒只能接受主題單一,人物較少,情節簡單的故事,少年就不同了,他們熱衷於曲折離奇的故事,這種差別,不僅表現在作品篇幅的大小,容量之多少,程度之深淺,同時表現在題材、形式、構思等各方面,將供少年閱讀的作品,篇幅縮短一點,文字改淺一點,就當作供幼兒閱讀的作品,這是不行的,猶如將「紅樓夢」縮成「小小紅樓夢」,當作兒童故事一樣的不行。
兒童的模仿性很強,或者說,兒童的可塑性很大,却又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古人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兒童更是如此。我們要利用兒童的模仿性,加以積極的引導,同時又不能不注意到他們缺乏辨別能力的弱點,力求避免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見到有些兒童模仿電影中壞人的語言和動作,這就提醒我們寫故事時不可不注意的。
我們巳經明白了「兒童化」是怎麼一回事了,而且也知道要注意兒童年齡的特點,同時也知道兒童的模仿性很強了,那麼給兒童寫故事時,該怎麼樣才能寫出兒童喜愛,而又有益於兒童的故事來呢?
我以為應注意的有下列幾點:
(一) 形象化與具體化:這是因為兒童的思
維是具體的而不是概念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所以我們寫兒童故事,必須塑造形象,創造典型。兒童認識事物,依賴於形象,兒童年齡越小,這種依賴性就大,這是從兒童心理特徵而來的論據。兒童故事需要和戲劇一樣富有動作性,更多地以動作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幼兒是依靠圖畫以及老師和父母的講解來了解故事的內容,所以給幼童閱讀的故事,應以圖畫為主,或圖文並茂。城市的孩子,不了解鄉村孩子的生活,要是我們給圖畫他們看,再說給他們聽,他們就能獲得比較具體的印象。
形象化與具體化,除了靠圖畫的輔助外,兒童故事裡還要加上聲、色、味,這是非常重要的,在許多兒童故事裡,都盡可能和恰當地加上去,使故事變得生動了,更形象化、具體化了。例如秋蟲說:「唧唧,你是誰?」「!你没聽見嗎?我這樣叫,你還不知道我是誰?」青蛙說。關於聲,例如鴨子的叫聲、鷄的叫聲、敲門聲、風聲、雨聲,成人書裡可以略去,但兒童書裡却經常出現的。兒童故事是極其需要「色」的表現的。例如那個女孩子是很漂亮的,她有著紅紅的臉兒,烏溜溜的眼睛,白雪雪的牙齒,那女孩子的形象便更具體了,更突出了。
至於「味」,我所指的不是成人的「味」,對成人來說,有味的小說,大家都意會到是什麼樣的小說了。但是兒童的故事,却是真真正正的「味」,有時使孩子讀起了也饞涎欲滴的。例如:「一個蘋果」,那只是一個普通的蘋果,印象並不深,但是如果寫「一個紅蘋果」,加上顏色,兒童對蘋果的形象也加深了點,如果再加上「一個又香又甜的紅蘋果」,這就更加形象化、具體化了。所以色、香、味對兒童故事寫作技巧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二)主題與教育目的:許多人認為文學不應含有教育作用的,尤其給兒童寫的故事,其實這個意思我是不敢苟同的。實際上,兒童聽故事或讀故事,都可收到一定的潛移默化作用,試看中外許許多多的兒童故事,都有其含義在內。故事內的人物或角色,有正面亦有反面,故事發展至最後,便會出現邪不能勝正的局面,也是兒童讀者感到最痛快之時。
我最近聽過一個年青人分析過「狼來了」,認為不適合給幼兒聽,因為它過份的說教。同時也過份暴力的,羊是無罪的,結果成為代罪羔羊,她的見解,我表示贊同,第一:這個故事的背景是鄉村,時代是古代,最少不是現代,所以「牧羊孩子」這人物已不是兒童所熟悉的了,至於狼對幼童來說,也是一種很陌生的動物,不若貓、鷄、鵝、鴨等是他們接觸過的。
縱使有些說敎式的故事,不大適合兒童閱讀,但我總覺得不能脫離主題,也不能脫離教育。《木偶奇遇記》《小鹿斑比》,這些名著,都充滿著人情味,充滿著教育性的。即使給幼童閱讀的《三隻小猪》,也蘊藏著許多教育意義,在發展的情節裡,角色的對話裡,令讀者在其中發現出來,我們不必要在故事中列明這故事是教訓我們什麼什麼,而我們自自然然明白了什麼什麼了。
(三)文字流暢與語言簡潔:文字通達流暢是任何文學作品的基本要求,但是兒童文學作品則尤其要做到這一點,因為兒童不能忍受那種枯燥呆板的敘述,也不樂意去探索那種艱深晦澀的辭義。故詞句以短小精幹最為適宜,簡而言之,要兒童能夠看得懂的,看得津津有味,而且能夠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才是真正好的故事。同時,要用簡練、明快、生動的線條去勾畫故事的形象,要做到簡而不陋,淺而不薄,試引述冰心的一篇作品中的一小節: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親面前,仰著臉問說:『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母親放下針線,用她的面頰,抵住我的前額,溫柔地,不遲疑地說:『不為什麼──只因為你是我的女兒!』」
文字多麼洗練,可說是没有一個字是多餘的,但也非常淺白,而且詞句感人之深,無過於此的。
(四)趣味性與沒趣味:怎樣才能寫出兒童感到興趣的東西呢?只要回憶一下自已的童年閱讀心理,也許會幫助我們怎樣給兒童寫了。當兒童閱讀時,往往選擇有趣味性的段落去看,没有趣味的就略過了。可見兒童自己就是有所選擇的。明朝有位冬烘先生呂得勝,也還知道給兒童閱讀的東西,要使他們「樂聞而易曉」這五個字,可說給我們為兒童寫故事時的一個提示。
趣味性並不是孤立起來的,而是滲透於整個故事之中,在情節、結構、語言,表現手法等各方面表現出來,我們不能將趣味性當作一種附加的東西,蹩腳的廚師只懂得加味精,其實味精加得再多,也不是好菜。兒童所感興趣的是那種富有傳奇性和喜劇性的東西。所以重複性的故事,最投合幼兒的興趣,因為它帶有喜劇意味。記得我有時給幼小的孩子們說故事,我往往說些重複性的故事引他們發笑,例如《螞蟻搬米》、《三隻小豬》、《三隻蝴蝶》等,不特能引他們發笑,還能引他們注意,也使他們容易記憶。巧妙地安排了簡短的對話,也是刻劃角色的個性和增加兒童興趣的一種好方法。
總之,平淡無奇的內容,平鋪直敘的敘述,
是兒童難於接受的,冗長的、繁雜的、死氣沉沉的人物和環境的描寫,更使兒童感到頭痛。當我們給兒童寫故事時,當要以此為戒。
我粗略地只談了一些有關兒童文學和兒童故事的原則性的東西,對於寫作技巧而言,實在是掛一漏萬。不過藝術的技巧,不同於科技的技巧,實在没有一定的方法與準繩的,那是一種「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非常「奧妙」的感覺。希望在座諸君和我,也全憑「心有靈犀一點通」,而原諒我言猶未盡,這就是我所希望和感謝的了。

**本文乃一九八三年七月三十日應香港兒童文藝協會邀請之講稿全文







如何引起兒童
聽和說故事的興趣**
各位可敬的老師和兒童教育工作者:今天我站在這裡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因為在座諸君,也許有些是我往日的小朋友,甚至有些曾參加過我的節目。我們都似曾相識,所以覺得非常親切。但另一種感覺就是感到時光的消逝,昔年還是小朋友的你們,今日已為人師表,都已有成就了。而當時還是小朋友的姐姐的我,如今已垂垂老矣!這不能不使人慨嘆著「逝者如斯」!不過,既然得到這機會和你們共聚一堂,雖然是短短一小時,也將會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令我最擔心的就是從前我說故事的對象是小朋友,而今天在座的都是小朋友的老師,想到這裡,不能不使我有點兒戰戰兢兢,只希望各位把它當作閒話家常,或者是彼此的敘舊。我把自已的一點兒經驗告訴你們,同時也聽取你們寶貴的意見,作為經驗的交流。這樣,會使我輕鬆得多了。
今天我要說的題目是:「如何引起兒童聽和說故事的興趣?」這是一個非常廣泛的題目。如果要認真說起來,恐怕要說幾天也難說得完。但現在祗有略談一二吧了。首先我把題目分為兩部份:第一部是「聽」,第二部是「說」。
先說第一部,就是:「如何引起兒童聽故事的興趣?」
或許有人嘲笑地說:「那個兒童不喜歡聽故事,還用得著去引起興趣嗎?」這個說法,一半是對的,另一半是錯的,君不見有些兒童在說故事者正滔滔不絕地說著的時候,而偷偷地在抽屜下看武俠小說嗎?或是打盹嗎?為什麼?只因為說得沒有吸引和說服力吧了!所以我說:兒童歡喜聽故事是天性,但是要發揮他們的愛聽故事的天性,還要倚賴我們說故事的技巧。關於說故事的技巧,概括地可分為七點:(一)故事的了解,(二)聲線的控制,(三)口語的運用,(四)快慢的操縱,(五)敘述與對話的劃分,(六)段落的分明,(七)發音的正確。
(一)故事的了解:許多人以為兒童故事真
是「一字咁淺」,臨到說的時候才一邊對著書一邊說也不遲,甚至臨時「爆肚」又何嘗不可,何必要事先準備,更何須對內容了解?如果抱著這個見解,說故事必然不會成功的。因為兒童故事雖然顯淺,但如果沒有準備,就不會說得「傳神」。例如「小紅帽」是一個家傳戶曉的故事,當然你們也知道這故事,但如果事先沒有一看再看,甚或自己練習先說一遍,無論如何,是不能表達到當小紅帽帶著蛋糕去見外婆,沿路見花、草、樹木的時候,那種愉快的心情。及至後來,也無法說出到了外婆家,發覺豺狼假扮外婆時那種恐懼的心情的。無論那個故事,雖然短短的一個,但總會包含著喜、怒、哀、樂的情節的。如果我們對故事不了解,甚至不熟悉,怎能設身處地,用言語表達出來?凡是不能付予故事以感情和生命,就不能吸引聽眾,更談不上引起聽眾的共鳴。
(二)聲線的控制:講述時聲音要有抑揚頓
挫,聲線的大小要適中,因為太高的聲音,會使人聽來刺耳,太低的聲音又會使人沉沉欲睡。因此,聲線的操縱要自如,應高則高,應低則低,聲音最忌平板,例如「你食咗飯未?」是一句問語,便要把最後一個字音提高些了,但如果把它分為兩句,「你食咗飯?」「未!」第一句「飯」便要提高聲音,而(未!)是答話,應拉長一點聲音了。所以,讀文章時要了解標點符號。而說故事時又何獨不然,依據標點,以適當的高低聲音,來表達語氣的需要。
(三)口語的運用:兒童聽故事,喜歡聽自
己的語言,我們盡量口語化,千萬不要咬文嚼字!這是兒童最不愛聽,而且聽不懂的,尤其是說給年紀較小的兒童聽,例如說:那美麗的公主住在一座「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宮殿裡,不如說那美麗的公主住在一座「金光閃閃」很漂亮的闊闊大大的宮殿裡。不過,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的,運用兒童的語言,並不是誇張或模仿兒童語言的缺點。如果我們說那「靚靚的」公主,住在一座「金金的」「靚靚的」「高高的」「大大的」宮殿裡,我們這樣說,不特沒有幫助兒童發展語言,反而妨礙他們學習語彙。
(四)快慢的操縱:我們說話時,因需要有時說得快些,有時說得慢些,這所謂「節奏」,其實我們生活上的一切,都須要合乎節奏的,何況說一個故事!說故事有如朗誦一首詩歌,或者奏出一首樂章,要合乎節拍的。說故事也要快慢恰當,一切要符合故事的發展,譬如以普希金的〈漁夫與金魚〉為例吧:「最初漁夫撒下漁網。第一次拉起網時,只網到一些水草,什麼都網不到。第二次也一樣,什麼都網不到,只網到一些海藻。第三次拉起網時,郤網到一條金魚,不是普通的金魚,是一條會說話的金魚。」在這短短的一段裡,就應該包括「慢板」與「快板」了。在敘述漁夫第一次和第二次拉起漁網的時候可以緩慢一點點,低沉一點的聲音來表達他的失望。但是說到當他網到一條會說話的金魚的時候,感到驚奇,便應轉為快速的驚愕的調子了。
(五)敘述與對話:兒童故事裡,應有著許多對話的。因為從對話中,使兒童了解角色的個性,奸與忠的分別,以加深對故事的印象,而且聽起來也更感興趣。不過,對說故事者來說,這是更須講究技巧的。因為許多人在說故事時,往往把敘述和對話混淆了。例如在〈小紅帽〉這個故事裡:「從前,有一個女孩子,名叫小紅帽,有一天,媽媽交給她一個剛做好的蛋糕,對她說:『小紅帽,你把這個蛋糕送去給外婆吧。』『好的,媽媽,我立刻就去!』於是,小紅帽用籃子盛著蛋糕,出門去了!」
從故事的這一節裡,便可以分得出敘述和對話是截然不同的。
(六)段落要分明:寫文章要分段落,而說故事又何嘗不講究段落。所謂段落,就是停頓的時間。說故事是須要在適當的時候,作適當的停頓的。這停頓的作用很大。第一,引起兒童的好奇心,務求聽下去。第二,讓兒童自己動動腦筋去想想,也藉此去啟發兒童的想像力。第三,使故事的發展,更加交待清楚。至於停頓多久,那就要視乎需要,看看是一小節抑或是一大段了。
(七)發音要正確:關於發音,恐怕可以作一專題來討論。在香港這地方,混雜了各地方言,所以發音往往有出入的。但所謂粵語,應以廣州話為標準。老師說故事時,發音咬字,都應當很準確的。不然,不特會使兒童聽不明白,同時,會影響兒童日後發音咬字也不正確。例如:「有一個女孩子,名字叫阿娥,她養了一隻小白鵝。有一天,小白鵝說:『哦、哦,我餓,我餓!』阿娥以為小白鵝餓,便去餵小白鵝,但是小白鵝吃飽了還是說:『哦、哦,我餓,我餓。』」如果我們把上面短短的一個故事,用錯誤的發音:鵝讀作哦,我也讀作哦,這樣一來,兒童不特聽不清楚,而且還會學著這樣說哩!現許多人都發音不正,說不正的字音實在太多了,舉不勝舉。只希望各位老師對發音多些注意,尤其是在說故事的時候,對某一個字的發音有懷疑,最好請教我們大眾的老師 -- 字典。
關於說故事的技巧,我只能略為介紹一二。至於引起兒童聽故事的興趣,除了講述技巧外,還須要注意的是,故事的選擇是否適當。為兒童選擇故事,也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值得一提的就是選擇時應注意到講述對象的年齡,故事的長度,內容的趣味性和教育性,男女性別等等問題。至於詳細情形,都不在今天「講題」範圍之內了。
現在,我應該談到第二部:是「如何引起兒童說故事的興趣」了。說故事是發展兒童語言最佳的辦法。以下就是我和小朋友接觸所得的經驗:試將兒童的年齡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約為六歲至八歲,我們引起兒童說故事的方法有:(1)用圖片:看圖片答問題,然後把答案串連起來,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2)木偶對答:利用木偶以問答方式來編成一個故事。(3)複述故事:老師利用影子戲、幻燈片或圖片等講述一個故事,以加深兒童的印象。然後藉著這些教具幫助兒童的記憶來複述。(4)排列圖片:利用四張或五張圖片,讓兒童排列好先後,然後依據他們的理解力,來說出圖片的故事。
第二個階段:約為九歲至十歲,這一個階段的兒童,年齡較長,充滿了好奇心和表演慾。他們有更強的表達能力。我們要引起他們說故事的興趣,可用(1)猜謎故事,故事中隱藏一個謎語,老師說出,讓兒童猜猜,看誰猜得中,猜中的讓他複述那故事。(2)鼓勵兒童閱讀故事,然後讓兒童說出故事內容。(3)集體講述,老師先把故事編成廣播劇方式,讓兒童參與。(4)交換經驗,老師可利用假期後,和學生談談假期的經驗。例如,你們去過什麼地方?放假的一天,你怎樣過?兒童自然會滔滔不絕地說個不休。那些都是很有趣的生活故事。
第三個階段:約為十一至十二歲的兒童,這階段的兒童,充滿了幻想,思想也逐漸成熟了,經驗也豐富一點了,語彙的積儲也慢慢增加了。在這階般,我認為他們可以把幻想和經驗構成一個他們自己的故事。所以這階段可以利用方法:(1)利用家中的寵物,和家庭的生活狀況,讓他們編成故事講述出來。(2)用比賽方式,利用課餘的時間,舉行故事比賽,以引起他們對說故事的興趣。(3)利用續龍的方法,讓大家參與去完成一個故事。一方面可以訓練兒童的注意力,同時也訓練兒童的急智。(4)參加表演,老師可將故事編成簡單的劇本,訓練學生念台詞、表情和動作等。(5)鼓勵兒童閱讀,然後讓兒童把故事濃縮來講述。(6)用對話方式,讓兒童發表意見。
不過,不論兒童在那一個階段,訓練他們說故事,教師必須注意幾個原則:(1)要有耐性地去聽。(2)聽的時候要精神集中。(3)要誠心誠意地欣賞。(4)要多些讚美。(5)要多作鼓勵。(6)要注意發音。(7)要善意批評。唯有這樣,才可以增加兒童說故事的興趣和信心,

**本文乃一九八四年四月一日應教育署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之邀請出席「小學說話訓練講座」之講稿全文




















萬事起頭難**
-- 簡介「分室教學法」
今天我十分榮幸能參加這個座談會,本擬做個聽眾,聽聽前輩的寶貴言論,自稱晚輩,誠有點不甘認老之譏,不過,我所謂「晚」,並非指年齡而言,而是指投身於幼稚園的行業而已。以前的工作,雖然也是為兒童而工作,但並非幼稚園或幼兒園,真正辦起幼兒教育來的,為期「不過」十五年,也許在座諸君心裡會說:十五年也不算短了,怎麼加上「不過」這兩字?事實上,十五年在我看來,倏忽便過,真的,十五年在我的感覺上好像只有十五個月,或簡直像十五天,所以我常常感到在這圈子裡,是一個新丁,許多東西都在學習中、摸索中、嘗試中。
以一個誠心誠意來做聽眾,而又在盛意拳拳之下被邀請做一個講者,那能不誠惶誠恐,彷彿一個面臨考試的小學生?
我是星期五才接到羅校長的「落實」通知,而且還給我示意要說些「什麼什麼」之類的東西,我心裡叫苦,但又恐卻之不恭,只好唯唯諾諾,可憐的我,星期六連開四次家長會,從早至晚,整個人都好像「散」了,但晚上不能不準備一下明天的講詞啊。我得承認這份所謂「講詞」是在半睡眠狀態中寫成的,我這樣說,無非是想博取你們的同情,原諒我的空洞無物吧了。
羅校長好像是要我說說如何組織及管理一間幼稚園或幼兒園,我相信我的經驗遠不如在坐許多位校長,說出來不免有點「班門弄斧」之譏,為了避重就輕起見,就讓我一談我幼稚園在這學期裡推行了一項新措施,當作聽故事一般,也許會引起各位的興趣的。
說故事時往往會用「從前」說起的,當孩子們聽到「從前」二字,必肅靜起來,豎起耳朵來聽了,所以現在讓我說:「從前,我曾到過英國,在英國時,我參觀過一些幼稚園和幼兒園,他們上堂的時候,就好像吃自助餐,可以自由選擇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同樣,他們可以選擇去參加任何的一個活動。在一個很寬大的課室裡,佈置得好像家庭一般,在一個角落裡,老師在說故事,另一個角落裡,老師在教語文,教算術老師又在另一邊教識數,孩子可以自由選擇,甚至可以到外邊草地上去畫圖畫…….總之,一切由兒童自由選擇,這印象深深印在我腦海中。後來,我辦了幼稚園後,我才明白在香港,用自助餐的辦法是行不通的。第一,香港沒有這麼寬敞的空間。第二,香港幼稚園仍有課程的限制,那些課程就好像各式各樣的維他命丸,什麼時候必須吃那種維他命丸,一一都有嚴格規定的,不管兒童能否消化,能否吸收,更不管兒童是否喜歡去吃。但身處香港,我不能不適應環境,既不能讓兒童吃自助餐,就不得不定時要他們服食維 他命丸了。
不過,一直以來,我仍不釋地尋求一條可行的新的路線,一個折衷的辦法,使到兒童雖不能享受吃自助餐之樂,最少也可免強吞維他命丸之苦。於是我想著想著的,構成了一個思想,思想漸趨於成熟,就變成了具體的辦法。跟著我就擬好一個詳盡的計劃書,課程、課室分配等都在計劃之內。終於計劃實施了,就是我幼稚園現行著的分室教學法了。分室教學辦法,可以打個比喻,是營養豐富而是適合兒童享用的兒童餐,雖然每道菜式是經廚師配製好的,但色香味都能投合兒童的興趣,適合兒童的胃口,更加適應兒童的消化能力。雖沒有吃自助餐的自由,但絕不像吃維他命丸的枯燥。
分室教學的辦法:是先將課室的班別打破了而改為科別,大概分為語文教學室、語文活動室、算術教學室、算術活動室、英文教學室、英文活動室、常識教學室、常識活動室,還有就是寫字室、音樂室、放影室等。
記得今年三四月間,我把計劃的草案,交給我幼稚園的主任。她有點為難地說:「這行得通嗎?家長能接受嗎?學生能適應嗎?更重要的是教師肯為你這計劃效勞嗎?」她一連串的問話,幾乎使我也有點輕微的動搖,但我說:「我已想了多年了,這可說是我改進幼稚園教學方法的一種理想,相信你也願意嘗試吧!俗語說:『萬事起頭難』,你努力而為吧!」我們的主任終於給我說服了,於是她便著手編排時間表,這的確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工作。她對我說過,她做了三晚通宵完成。其後再經數次的更改,對她的工作態度,一面讚賞,一面鼓勵。
在此期間,有些教育界有地位的人士,知道我有此革新的意圖,便提出一個問題讓我考慮,就是這樣調動課室,對兒童是否沒有了歸屬感,我也曾將這個問題反覆研究,到底我還是堅持己見。
在這方法實行之前,我要面對三個難題:第一,如何推動教師,肯於出力;第二,如何說服家長,願意接受;第三,如何訓練學生,易於適應。
開課之初,難題的確接踵而來,分室教學以後,教具必然要非常充實,教師每星期要依照單元,製做或創造許多教具或掛圖,以供教學室教師教學時之用,還要製造活動室裡學生學習用的教具,要知道,每個活動室都分成五組,每組六人,每週就要準備五種不同的活動教具,而每組教具,都要準備六份相同的,不要說自己繪畫了,就是搜集也不易,所以老師那一關是最難通過的。
還算幸運,我們的老師都具有工作熱情,我連開幾次校務會議,給她們精神講話,彷彿為她們打了興奮針,她們以無比勇敢的精神,誓師出發一般,決意為我這方法的推行而效勞,寧願犧牲了星期六甚至星期六下午她們應該休息的時間了。
當一個新的方法實行時,難不免受到許多反對的,最初家長就有不少反對我們這辦法,有些打電話來,有些還直接對班主任批評。我一方面堅定教師們的心,另一方面平息家長的反對意見,告以這一切都是為了兒童,目的在使兒童對學習更有興趣,更易吸收,並請他們少安無躁,以觀後效。這一難關總算輕易地通過了,因為家長一向都很信賴我們。
至於學生,在開課時,先要作好上課前準備,就是給他們事先訓練,精神的、體能的、品德的、種種訓話和實際行動的訓練。例如:守時刻、守秩序、守公德,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排隊迅速,做事敏捷,依時完成等等,因為這都是分室教學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到今天,一切都已上了軌道,老師們眼見學生進步,反應靈敏,敢於發問,心裡感到安慰,覺得他們的精神和時間沒有白費。尤其是在昨天(星期六),我們開過的家長會之後,我們的教師更好像獲得了很大的光榮似的,因為她們聽到家長們的讚美,有些家長說:「你們這個分室教學方法真使我的孩子進步得多了,敢於發問和回答了。」有些說:「我的孩子現在覺得回到學校是快樂的,每晚回到家裡都有許多東西告訴我,知識豐富多了。」還有些說:「你們這個分室教學的方法,是否永遠施行呢?希望你們永遠採用,因為我覺得它對我的孩子很有幫助。」
到這時,我才可以舒一口氣說:「我的理想真的可以實現了。」
這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事實,這告訴我們「萬事起頭難」,要說服人去做一件事更難,但如果有計劃、有步驟、有信心、有勇氣,自然可以把困難克服的。處理一件事如此,處理一間學校又可獨不然!

**本文乃某年某月某日應教育署幼師訓練班之邀主持座談會之講稿全文




















從照相說到幼兒教育輔導方法
驟看這個題目,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你們心裡想:照相是一回事,幼兒教育又是另一回事,怎麼能相提並論呢?但只要是你們能靜心想想,便會領悟到其中的奧妙了。
首先,讓我談談照相之術。我不是攝影家,一生人中從沒有照過一張較為滿意的相片,原因是什麼?主要是我沒有研究過攝影的方法,也無從明白攝影的個中秘訣,因此拍出來的照片,不是焦點弄錯,便是光圈不對,結果自然是糢糊不清,更加以對個別的情形不了解,那個角度好,那個角度不佳,取其長而棄其短的審美眼光不夠,如此這般,照出來的相片自然難如理想。更糟的就是一次失敗之後,未能有機會再來一次,以吸取上次失敗之經驗,作為今次的借鏡,以致再拍其他的,一次又一次,結果同樣都是一團糟的相片了。
所以想拍好一張相片,第一要有理論的基礎:距離、光圈、背景、角度,都要心中有數;其次便要多拍,從失敗中取得經驗,這樣才能拍出一張成功的相片。
說到這裡,各位老師心裡會等得不耐煩了,埋怨著說:「我們又不是要做攝影家,而你已有自知之明,早已說從來未拍過一張理想的相片了,對我們說這些,不是白費我們的時間嗎?」
是的,我也覺得有一點過意不去,不過,我不是也曾說過,照相之術和幼兒教育的輔導方法,看似無關,實在也有相關的奧妙。
照相如果距離準確,焦點對正,光圈合適,角度適宜,就可以拍到一張美妙的相片。我們教導幼兒,如果能夠用適當的方法,自然可以得到良好的結果。
所謂方法,是很廣泛的,但今天的講題,既以照相為喻,我不妨也以照相的幾點套入:
(1)距離準確:這不是說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而是用以譬喻兒童智慧的發展和我們所給予他們接受的東西的距離,所以當我們每教他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必須衡量一下,這個距離是否適合,太遠或太近,照出來的相片必然模糊不清,正如我們給兒童的知識,太深或太淺對他們都是不適當的。
(2)焦點對正:在教導兒童的時候,我們要對正焦點是非常重要的。兒童能接受的東西,是直接的,是清楚玲瓏的,這是成人和兒童的觀點不同之處,成人會欣賞一張化入或化出的相片,或故意把焦點集中在某點上而把其他的淡化了。至於兒童,他們能欣賞的是一幅畫面清晰,每樣東西都活現的相片。所以對兒童說話或教學,都應採用直接方法。不應用那些間接的或欲抑先揚,欲揚先抑的徐徐引入的方法。要焦點對正,第一,我們說話不要離題。第二,我們說話要簡短清晰。我還發覺許多人在談話中失去主題,老師教學時也會失去了中心,例如:明明要說「車」吧,目的要說明車的用處、車的種類,其次說及過馬路要小心,如此便已足夠了。但是要是我們再說到誰的家裡有私家車,於是問到私家車的牌子,私家車的車牌,那一架私家車大,那一架是「老爺車」……,這一類的對話,都可說是離題了。也許你們認為這也可以考考學生的記憶,使他們學習的範圍推廣,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些都在他們須要了解範圍之外的。我們可以說是遠離焦點了。
(3)背景取捨:在教學方法上說,是有天時地利等問題存在,猶如拍照時,偶然有一個好的背景,明知這樣拍下,一定會有美麗的畫面的,可是天不造美,剛巧是背光的,如果我們固執己見,勉強拍出來,效果將如何呢?相信只得漆黑一片吧了,(雖然可用閃光燈補救,此在話外。)所以背景是否理想,還要攝影師耐心等待一個適合的光線,我現在以光線來譬喻兒童學習的情緒,兒童學習的興趣,是跟著情緒而有不穩定的表現的,有時我們以為準備了非常好的資料,一定要求他們有興趣地去學習,但得不到同樣反應時,便感到失望,甚至忿忿不平,殊不知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兒童的情緒問題。當我們要求他們學習,可是他們還未有學習的興趣時,我們是浪費了唇舌的,在這個時候,我們最好耐心等待,待開了適當的光圈,對著美麗的背景,等待適當的光線,這樣才給他們拍一張完美的照片。關於這點,有許多缺乏耐性的老師們,往往不等候學生培養好情緒,不管秩序如何,便馬虎地把準備好的東西講述出來,結果老師白費氣力,而學生全不吸收。這就是光線和背景出了錯,而所用的光圈不對所產生的問題了。
(4)角度適宜:所謂角度適宜引用於教學方面是個別教學問題。拍照時,每個人適合從那一個角度去拍,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正面拍好看些,有些側面拍好看些,有些適宜露齒而笑,有些適宜含情默默。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角度,攝影家要悉心研究,仔細斟酌,才能拍出那人最美妙的角度,才能成為一幅藝術作品。我們負責幼兒教育工作的老師,也應該對每一個兒童詳細了解他們的個性,分析他們的優點和缺點,我們才能發揮他們的所長,改進他們的所短,成為一個在成長中茁壯的幼苗。關於個別了解和個別施教,這是一科專門學問,現在只能提出一點就是老師們都應該了解到學生個別的差異,好像攝影家了解被攝對象的角度問題一般。
你們都希望成為一個攝影師,拍出一張精心的藝術作品來。你們誰也不願作為一個糊塗的「影相佬」,拍出來的都是一些糢糊不清的或漆黑一片的相片。
在你們記憶中,你們拍出來的是藝術作品抑或是一些廢紙或破碎的菲林呢?坐下來不妨靜靜地想一想吧。
**本文乃某年某月某日應教育署在職教師訓練班之邀主持座談會之講稿全文
電視對兒童教育的影響**
電視是世界文明的產品,它只有三四十年歷史,【注1】最初啟用電視機的是在英國,那時是一九三六年。其後數月,美國也有電視機出現。至於香港,是一九五七年麗的映聲開始面世,至今只有十三年吧了。
所以,在四十年前,今天我這個講題,可說是沒有存在,如果跟人談起電視機,也許會被人認為說夢話,可是在今天,在世界各國,甚至在香港,已成為多數家庭必有的設備,也就成為家庭生活的一種情趣。它的好處有:
(一)節省娛樂費用。
(二)使家庭談話的資料更為豐富。
(三)減少賭博時間。
(四)把精神寄託在節目上,可以減少無謂的
爭執。
不過,對於那些有孩子的家庭,卻有兩派意
見,凡是有電視的國家,都會有這些爭論。
(A)主用派,他們所持的理由是:
(1)有了電視,可以減少孩子在街頭流蕩。
(2)可以減少孩子發生的意外事件。
(3)有些電視節目,可以增加兒童知識,如登陸月球等。
(4)有了電視,可使孩子易於服從,例如不聽話,不讓他們看電視。
(5)有了電視,父母有較多的自由活動時間,例如父母打麻雀,就讓孩子們看電視。
(B)主廢派:這派受到較多有教育的家庭支持,他們認為電視對兒童而言,是有害而無益的。
(1)對生理的影響:
(a)有傷目力—電視的熒光幕,光線太強,會刺激眼神經。
(b)有損精神—孩子們為了看電視,往往看至深夜,以致睡眠不足。
(c)有害心靈—那些神怪恐怖的節目,看後可使神經不寧。
(2)對教育的影響
(a)電視節目,往往只顧成年人的興趣,許多不適合於兒童觀看的,兒童看了,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b)那些神怪武俠電視片,只導兒童於迷信,幻想。
(c)那些柔道、摔角等節目,使兒童模仿了,變成好勇鬥狠。
(d)賽馬等報導,使兒童很容易沾染了賭博嗜好。
(e)時裝表演等,很容易導致兒童愛慕奢華的心理。
(f)有些粵語片或趣劇等,運用許多俗語俚言,以博觀眾一笑,兒童無意中便模仿了。
(g)妨礙了讀書的時間。
同時還有著附帶的影響,他們認為有了電
視,會增加家庭間的紏紛,譬如孩子要看,受到父母的禁止,因而仇恨父母,或父母喜歡看英文台,而兒童喜歡看中文台,也成為爭執之端。
支持主廢派的人,都振振有詞,他們甚至採取消極態度,認為電視應該走出有孩子的家庭,他們並且義憤填膺地說,我們為了孩子,寧願犧牲電視節目。
在外國既然有了上面兩派的爭論,因此有些專家們來作正式的調查,經過多方面的研究,而得出的結果如下:
(1) 如果家中有電視機,兒童一定觀看。
(2) 每天平均看兩小時。
(3) 半數以上的兒童喜歡看成人的節目,例如摔角、打鬥、偵探及恐怖片集等。
(4) 聰明,活潑和家庭富有的兒童,花在觀看電視的時間方面較少。
(5) 如果每天觀看不超過兩小時,對功課的影響不大,但身體不大好的兒童,往往因觀看電視以致在課室中精神散漫和不集中。
(6) 兒童較大時,對電視的興趣會減少。
至於香港,雖有電視只有十多年,但對於上
述的問題,也成為有孩子的家長們所關心的。
先說目前香港的電視概況:目前香港有兩個電視台,一為有線的,一為無線的。無線是屬於香港廣播公司,有線是屬於麗的映聲,兩台都各分中英文台。
我曾把最近的一週,兩台播映的中文節目,作一個粗略的統計:(以一週計算)
節目類別
台別
時間(分鐘)
時事新聞
有線
705
無線
380
卡通片
有線
135
無線
210
知識教育
有線
565
無線
330
片集
有線
735
無線
1,345
粵語長片
有線
925
無線
1,345
有獎問答
有線
150
無線
150
歌舞雜技
有線
295
無線
285
賽馬及摔角
有線
120
無線
80
英語片
有線
480
無線
180
雜類
有線
965
無線
965

以上是一個非常籠統的統計,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在這許多大類中,能適合孩子看的時間不多,有線電視,約佔百分之九,無線電視約佔百分之五,這是電視當局對兒童的一種不公平的措施,也可說他們忽視了下一代的教育。其實電視是文化進步的一個里程碑,是不應廢止的。猶如我們不應因噎廢食,同是一樣東西,如果我們善於利用,可以反害為利的。如果電視是受到兒童歡迎,而電視又能深入每個家庭,我們為什麼不利用它來實行一種教育用途?
所以,近十多年來,許多外國的教育家提倡視聽教育,就是感到祇是在課本上的講解不足,而利用播音和電視來幫助。在英國的BBC和ITA早己有電視的學校節目。在香港,不久的將來,將有ETV出現,就是教育電台。凡是官立、津貼、補助及各私立學校的課室都會裝上電視機,在許多科學的課程中,直接由電台播放,來代替或補充現在一般學校的課程。
所以,電視如果利用得宜,不特對兒童教育毫無影響,而且有助於兒童教育,但話又得說回來了,在目前香港的電視節目,實在太商業化了,不盡適宜於兒童觀看。
以我個人的意見,我並不非議電視,只是對目前本港的電視節目,感到有點不滿。
因此我們對兒童觀看電視,應該採取下列態度:
(1) 不應強制不准兒童觀看電視,尤其是父母是電視迷。
(2) 許多不適宜兒童觀看的節目中,應如何向兒童說明解釋,使其接受,自動不去觀看。
(3) 如果太喜歡看電視時,應多利用其他活動以分散他們對電視的集中力。
(4) 因為兒童對節目會無條件接受,所以電視節目中錯誤的地方,家長和老師應該事後提出,以免兒童因此而有了錯誤的見解。
至於說到對兒童生理的影響,可以加以補救
的辦法,譬如有傷目力問題,據專家說,看電視時,保留適當的燈光,以分散熒光幕的光,至於妨礙讀書和睡眠時間,都是可以控制的,如果電視當局,能改善節目和播影時間,就把那種不適合兒童觀看的節目,編在兒童上床之後,兒童也不會為看電視而妨礙了睡眠了。
總之,如果我們注意播出的節目內容和時間,則電視對兒童,不特沒有不良的影響,反而會有濃厚的教育意義。
將來ETV出現,對本港教育而言,一定會掀起一定作用的,我們都引領以待哩!

【註1】本文發表於1970年。
****本文乃1970年某月某日主持某幼稚園家長會座談會之講稿全文




















溫哥華華僑之聲
訪問記
(一九七六年,我和外子到溫哥華探望移民於此的女兒,當時「華僑之聲」主事人劉恆信,得悉此消息,便約我接受訪問,以下便是由他主持訪問的過程。)

(一)你為什麼會擔任起兒童節目來的?
【答】我自從大學畢業以後,便在上海一間中學擔任教師,一九四八年,從上海回到香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由朋友介紹進身麗的呼聲有線廣播公司擔任兒童節目。後來,發覺廣播所負的教育使命,比在課堂裡更為重大,因為廣播可以深入每個家庭,對象是千萬個兒童,而不局限於一班的四五十個學生,於是我對這個工作發生濃厚的興趣,便放棄教師的專業。後來我並兼任香港電台的兒童節目。
(二)你怎樣編排兒童節目的?
【答】當時香港人對廣播的認識不深,以為在電台廣播,有如在大笪地講故事,所以那個主管人把這個工作交給我的時候,也只對我說:很易做的,兒童故事書多得很,你只拿著書對著咪講就是了。但我由始至終都沒有遵照他的意旨去做,我決意不斷創造一些適合兒童興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節目。
(三)你根據什麼原則去編排兒童節目?
【答】我根據兒童心理,適合兒童的興趣及需要去編排的。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我要設身處地,去為兒童設想,而不是以成人身份去想兒童。
(四)你曾編排了些什麼的兒童節目?
【答】我首先設計一些節目,要與聽眾打成一片,因為我只通過咪傳達我的聲音,我看不見他們的反應。於是我編入猜謎語、問答遊戲、智力測驗之類的節目,讓他們寫出答案寄來。這樣的節目第一次播出後,我便收到數百封回信和不斷打來的電話,因此我知道我的節目是擁有相當多的聽眾的。我於是更有勇氣去創造其他的節目。我先後成立了兒童合唱團、兒童話劇組、節奏樂隊等,這都是讓我的小聽眾自由參加,使他們對播音有所認識。同時也增加他們對我主持的節目的親切感。每年我並且在電台舉行一兩次的作文比賽、演講比賽、歌唱比賽等。這樣的比賽,引起學校當局很大的興趣,鼓勵學生參加。聽眾方面,除了小朋友外,還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與及小朋友的家長。這一切都給我很大的鼓舞的。
(五)你除了在香港廣播外,還有擔任別的地方廣播嗎?
【答】我在一九五六年到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兒童心理學一年,在這一年間,我曾參觀麗的呼聲總部,並錄音寄回香港播出,名為「旅英見聞」,又曾在BBC海外部擔任一個每星期十五分鐘的節目,名為「我在倫敦所見所聞」。
(六)你現在還有擔任廣播工作嗎?
【答】一九六三年以後,我已離開廣播工作,專心致力寫作和出版兒童讀物。我創辦兒童報週刊,出版幼童圖書及課本。同時,我早年擔任華僑日報兒童週刊的編輯,現在還要繼續擔任。我又開辦了一間擁有數百名兒童的幼稚園,我喜歡兒童,也可以說盡我的一生去為兒童服務。
(七)你這次來溫哥華的目的何在?
【答】我到溫哥華來,純粹是為了探望在溫哥華的兒女和媳婿以及親友等。順便旅遊和觀光。一九七二年,我曾到過這裡一次,給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今次可說是舊地重遊,而我有機會在電台講幾句話,我覺得非常榮幸。不久,我將回到香港去了,就會帶著在溫哥華所感受到的溫暖的友情回去,它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訪問完畢,劉恒信還要求我替電台主持一兩次講故事節目,在他盛意拳拳之下,我惟有答應他翌日祇講一次,我於是在匆匆忙忙,即景生情,寫了下面這故事,並於翌日再到電台播出)。

萬能表哥
明生是個十二歲的孩子,上月初他跟著父母移民到溫哥華來。
明生的姑媽和姑丈,很早時便已移民到加拿大來了。他們在這裡生了一個孩子,名叫Allan,Allan是土生的,從未到過香港,不過,他的父母都說廣東話的,因此Allan在家裡也說廣東話,正因如此,明生和他的表哥,在語言上可以溝通,不致發生隔膜。
姑丈和姑媽,為了明生初到,便吩咐Allan照顧他,並帶他到處走走,介紹給他一些新奇的事物。
明生和Allan同住在一房間裡,早上,Allan起床上學,明生看見他沒有穿上校服,便好奇地問道:
「你為什麼不穿校服啊?」
「校服?」Allan睜圓了眼睛說:「我們是不用穿校服的。」
明生心裡想:真奇怪,在香港,由幼稚園開始,便要穿校服上學了。他還記得當他讀幼稚園時,有一次沒有穿校服,便給老師在他的手冊上蓋了一個黑豬仔的記號,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不穿校服,便不准入課室,但這裡可以不穿校服,真是自由得很。
還有一樣使明生羡慕的,便是他的表哥晚上不用做功課了,他記得在他初到的那幾天晚上,大家吃完晚飯,圍在電視機前看電視,表哥也一同來看,後來,明生終於忍不住了,便問表哥說:
「你沒有功課要做嗎?」
表哥詑異地說:「功課?在學校都已做好了,回到家裡還有什麼功課好做?」
明生想起爸爸媽媽常常說,孩子送到外國讀書要容易得多,記得他讀幼稚園時,便要開始寫字、認字,每晚都要做家課,讀到幼稚園高班,功課更加緊了,經常都要測驗,爸爸媽媽怕他考不上小學,便請了一個家庭教師替他補習,那時候,他多麼渴望玩啊!可是爸爸媽媽和老師都不准他玩,逼他讀書,讀中文外,還要讀英文,做算術,玩的時間都被剝奪盡了。到了小學,功課更加緊張,他剛讀英文小學一年級,單是英文書便有十多本,加上中文、算術等書,使書包重甸甸的,他幾乎背也背不起。每晚讀書,都要讀到深夜,爸爸媽媽還怕他追不上,於是同時請了兩個補習先生,一個替他補習英文,一個替他補習算術。他的時間,除了上學,便是補習和做功課,那裡還有時間看電視和玩遊戲呢?表哥生活的輕鬆,真使他艷羨不置。
有些地方,明生對他的表哥不祇羡慕,還叫他佩服而決心要去學習的,就是表哥的能幹了。那是一個星期天,天氣相當寒涼,明生穿起羊毛衫還覺有點寒意,但他的表哥只穿一件T恤,一早起來,便到車房去幫他的爸爸洗車,很快把車子洗得明亮照人。後來姑丈駕車載姑母和明生的爸爸媽媽到鄰鎮去買肉和菜,出門時姑丈吩咐Allan弄午膳。他們去後,明生忍不住便問Allan說:
「天氣這樣冷,為什麼還要自已動手洗車?你不怕著涼嗎?」
Allan聽了不禁笑起來說:「著涼?不會的,我很少生病的,洗車,在我看起來,是最輕微的工作了。你看,後面的菜地,是爸爸媽媽和我親手種的,你看,那間Workshop是我們自己親手蓋的。還有,你看見嗎?那邊的狗屋,是我單獨做的,不錯,爸爸常常都讚我能幹,不過這也不算什麼啊!」
明生望著他能幹的表哥,想起自己除讀書外,還懂得做什麼呢?記得有一次,他家裡的女傭請了病假,剛好那天他的爸爸媽媽有應酬,只留他一人在家裡,他不會煮飯,便只好到餐室去吃。現在姑丈吩咐表哥做午飯,表哥真能勝任嗎?
他於是問表哥說:
「你會煮飯?」
「當然會啦!人會吃飯,便應該會煮飯了。」Allan很自負地說。果然不錯,他的表哥首先把冰箱裡的肉拿出來解凍,然後洗菜、洗米、炒菜、煮飯,一會兒把飯菜通通弄好,等到姑丈他們回來時,大家便一起吃飯。明生嘗嘗表哥做的小菜,味道非常好,覺得比他家裡的傭人做的要好不知多少倍。 明生一面佩服他的表哥,一面覺得慚愧,表哥說過:「人會吃飯,便應該會煮飯。」他不是也會吃飯嗎?但他連飯滾是怎樣的也不懂,真難為情。
下午,他的表哥拿出一把舊風扇來,要把它修理好,那把風扇是兩星期前他在舊貨攤用兩塊錢的代價買回來的。表哥修理風扇時,明生很耐心地看著,後來很天真地問道:
「為什麼不買一把新的?在香港,這些舊風扇根本就沒有人要的!」
「買新的?」Allan聳聳肩膊說:「新的貴得很,住在這裡的人,一切都要精打細算的,這把風扇雖然舊些,但修理好後,一樣可以用的,為什麼一定要買新的呢?」
明生心裡當真佩服他的表哥了,他耐心地看著,直至他那位萬能的表哥把風扇修理好,一會兒,風扇果然會轉動了,Allan高興地說:
「今年夏天,我們可以有風扇用了!」
明生下了決心,他以後一定要跟他的那位萬能的表哥學習,他要做到凡是別人能做的事,他都能做到。小朋友,我相信明生一定會成功的,俗語說:「有志者事竟成。」明生的將來,就是一個好例子了。

(此故事後來收集於「劉惠瓊生活故事」之一《愛》的一篇內)







香港亞洲電視
訪問記
(大概是八十年代吧?該年五月十一日的前數天,香港亞洲電視派人約我作一次訪問,我最初婉拒了,因為我從未以廬山真面目示人。後經不起盛意拳拳,只好硬著頭皮,應約於五月十一日上午十時趕到現場作半小時的訪問,主持人是莊靜而。)

(一)講故事如要講得動聽,是否要先了解故事內容,除此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嗎?
□ 是的,故事要講得好,講者對故事先要讀熟了,消化了,了解得透徹,然後才能掌握到故事內容,講起來才能傳神,否則拿起書來照讀,是絕對不能吸引兒童的。還有一點更重要的,你要存有一顆未泯的童心,和兒童一起享受故事,欣賞故事,這樣才可以和兒童打成一片。
(二)講故事是否須要口語化?聲音是否須要抑揚
頓挫?
□ 講故事口語化是必須的,因為口語化講起來更生動,聽起來更親切,更易了解。不過,當然我們不應用那些粗言俗語當作口語,至於聲線的控制也是須要的。那個地方要輕些,那個地方要加重語氣,應該恰到好處,過於平板的,就好像背書一般,使兒童聽起來,一點也不感興趣。
(三)故事講得是否成功,是不是從兒童的反應而
得知呢?他們的反應又如何?
□ 我們講故事給兒童聽,是否能夠吸引他們,當然從他們的反應可以看得出來的,如果能夠吸引他們,他們會聽至目瞪口呆地望著你,當你講到好笑的地方,他們會哈哈地笑起來,當你講到悲哀的時候,他們會流起淚來,緊張時緊張,驚慌時驚慌,他們的情緒會跟著故事的變化而變化。相反的,他們就會表現得不安和不耐煩,看見他們這樣,你就會知道你的故事講得不成功了。

(回答完這些問題後,跟著就說一故事示範,我選了我著的《幼童故事集》中的一個名為〈母雞和她的小雞〉,因為那是一個圖畫故事,所以我一邊說,一邊放影出那些圖畫,相信小朋友聽起來也非常有趣哩!)
母雞和她的小雞
有一隻母雞,孵出一隻小雞,她很愛她的小雞,常常帶他去散步。
小雞長得很漂亮,很聰明,他看見什麼東西都要問,他的媽媽總是很詳細地回答他。
每天,媽媽帶他去散步,他們一邊散步,小雞一邊不停地問:
「媽媽,這是什麼?」
「這是紅花。」
「媽媽,這是什麼?」
「這是綠葉。」
「媽媽,這是什麼?」
「這是青草。」
後來,他們散步到竹籬邊,他指著竹籬問:「媽媽,媽媽,你看,這東西多怪,是什麼啊?」
母雞說:「這是籬笆。我的孩子啊,籬笆外,有麻鷹,你千萬不要走過這籬笆,知道嗎?」
「知道的,媽媽,但是,麻鷹是什麼?」小雞好奇地問。
「麻鷹是很可怕的東西,他會吃掉你的,要是你碰見他便再難看見媽媽了,我的孩子,你答應我,不要走過這籬笆!」
「好的,媽媽,我答應你。」小雞這樣答應了媽媽,可是他心裡卻想:籬笆外一定是很好玩的。
自從這次之後,小雞常常想起那籬笆,有一次,他趁著媽媽不在家,偷偷跑出屋外去,一直走向那籬笆。
他從籬笆伸長了脖子望出去,沒有什麼可怕的麻鷹,心裡想:媽媽騙我的,我要出去玩玩。他從籬笆穿出去,外面是廣闊的草地,過了草地,就是樹林。
他跑過草地,想到樹林那邊去玩,忽然有一個陰影遮著草地,再看看,有一隻很大的東西從天上飛下來,停在他的面前。
他很驚奇地問道:「我從沒見過你,你是什麼東西?」
「你這小東西,什麼也不懂,我是大麻鷹,我要吃掉你。」麻鷹張開他的利爪去抓小雞,小雞害怕地躲開了,他一邊哭一邊說:「你不要吃我,我要媽媽,我要媽媽。」
「你要媽媽?媽媽也不能來救你了。」麻鷹張開翅膀擋住他的去路,小雞更害怕,哭得更厲害,
「媽媽,媽媽……」小雞一邊哭,一邊大聲地叫。
「哈,哈,」老麻鷹很狡猾地笑著說:「你要你的媽媽嗎?她住在老遠的地方,怎能聽見你叫?」
麻鷹說著,便伸出利爪去抓小雞,小雞拼命地叫:「媽媽,媽媽,快來救我!」
「來了,孩子,我來了!」母雞拼命跑過來,跑到小雞身邊,張開翅膀保護他。
「哼,老母雞,你敢和我對抗。」麻鷹兇狠地對母雞說。
「你欺負我的孩子,我要跟你拼命!」母雞也不示弱地說。
麻鷹非常生氣,伸出利爪去抓母雞,母雞趁著他不留神,啄去麻鷹的眼睛,鮮血流出來,麻鷹受了重傷,慘叫一聲飛走了。
母雞的翅膀也受了傷,鮮血一滴一滴的流出來,小雞看見,心裡難過極了,他走到母雞的面前,垂下了頭,流出了眼淚,嗚咽著說:「媽媽,我因為不聽你的話,累你受傷,我自己差點也沒命,媽媽,我錯了。」
母雞說:「孩子,你既然知道錯,以後改過還不遲,知道嗎?」
小雞點點頭說:「我知道了。」
小雞的確知錯了,以後他做什麼事,都聽從媽媽的話了。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

訪問記
(2002年十一月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文學研究中心特派熊志琴博士蒞臨美加,訪問旅居該地之老作家,而我忝居末席,得與熊女士暢談,其間亦有談及問題以外者,尤以關於端木蕻良之事跡至感興趣,因熊女士之博士論文正與此有關。而我在戰時,蝸居桂林,曾當過端木蕻良秘書之職,我所負責之工作,是他口述而我筆記,其間我亦曾發表一兩篇文藝作品。熊女士對此詢問甚詳,是次訪問,至為暢快,歷時約兩三小時,阿濃亦在座。時為二千零二年十一月三日,除錄音外亦有錄影焉。)

1‧劉前輩怎樣開始兒童文學方面的工作?
□ 我從小便喜歡寫作,年紀小小便學人投稿,大概三四十年代,我還是一個中學生,寫了一篇題為〈扒手〉投到當時的立報而被登出了。那時便立志要做一個作家,直到長大後,我也經常寫稿,但並不專注於兒童,到我當了教師後和小朋友接觸多了,了解他們也多了,於是便漸漸喜歡寫兒童的東西。二次大戰期間,我進大學攻讀教育系,副修文學,直至戰後,回到香港,進入廣播界,擔任兒童節目,於是我開始寫兒童故事、童話、寓言、兒歌、兒童劇等。這些作品,除了作廣播用途外,也有出版商買了版權出版,同時應華僑日報之邀,擔任兒童週刊編輯之職,就這樣開始了我為兒童文學而工作了。
2‧ 劉前輩四五十年代曾在「麗的呼聲」負責兒童節目,當時的工作包括甚麼項目?具體情況如何?工作維持了多久?共事的還有哪位?又,劉前輩何時轉到「香港電台」負責兒童節目?工作內容和情況跟「麗的呼聲」時期可有不同?「香港電台」的兒童節目跟「麗的呼聲」的兒童節目比較,兩者的內容與其所傳遞的訊息分別有何特色?當時在兒童節目中傳遞的訊息與當時的社會情況有怎樣的關係?
□ 說到我開始擔任麗的呼聲兒童節目,應從一九四八年說起。那時戰後不久,我和丈夫楊遠鏞從上海回到香港,我丈夫是個工程師,因此受聘於麗的呼聲工程部,設計安裝全部廣播的工程,而我就順理成章擔任了兒童節目了。我擔任這個節目後,不願因循祇拿著坊間的故事來說,我要另創一格,於是便親自撰寫一些故事、童話之類的東西,我組織兒童廣播劇團、兒童合唱團、節奏樂隊,並舉辦講故事比賽,問答遊戲等,讓小聽眾參加,並設劉姐姐信箱以解答他們的難題。我主持這個節目,成為他們最好的課外活動。這樣立刻引起社會,學校與家庭人士的注意,播出一個月後,香港電台便派人到麗的呼邀請我兼任香港電台的兒童節目,當時能同期擔任兩個台的節目的,我可算是第一人。所以我並不是離開一個台而轉到另一個台的,我是同時兼做兩個台的。兩個台的兒童節目當然有不同的地方:麗的呼聲的兒童節目一期星共有五天,每天半小時;而香港電台,每星期祇有兩天,也是半小時一次。所以麗的呼聲的兒童節目較為多姿多采,可以舉行多種活動,而舉行活動時,借用場地亦較方便。香港電台屬政府機構,做額外的活動,往往為場地所限,因此我設計的節目,以精簡為主,和小朋友的交往,也多數局限於空氣之中。不過無論如何,由於故事和童話等都是我創作的,對小朋友來說,很有新鮮感。況且當時給兒童課餘的娛樂,實在少之又少,故此我這個富有教育性的節目,便深入小朋友的腦海裡了。我擔任這個節目,從四九年直至五六年,而五六年我因為到英國攻讀兒童心理,暫停了一年,回來繼續直到六三年為止。
3‧ 劉前輩甚麼時候開始主編《華僑日報》的〈兒
童周刊〉?至何時離任?共事的還有哪位?當時的〈兒童周刊〉有甚麼特色?以甚麼元素吸引讀者?對哪些作者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又,〈兒童周刊〉早期曾有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參與編務,具體情況如何?
□ 我做《華僑日報》〈兒童週刊〉的編輯是當我做麗的呼聲兒童節目時,引起社會很大的回響,我的作品也引起出版界的注意,有一天,《華僑日報》總編輯何建章(已故)親自到麗的呼聲找我,叫我為該報主編〈兒童週刊〉,從四九年開始,直至八二年止,共三十多年,當時我祇因工作過忙,才辭去該職,由我的妹妹錢郭小葵繼任。我編這個週刊的特色,就是我不須要到報館辦公的,每星期我祇要把編好的稿集齊,叫人送到報館便是,在當時而言,我每月的待遇算是相當優厚,我可以有充足的錢請一個助手,擔當送稿和一些雜務。兒童週刊的編排和內容,平日變化不大,祇是每年聖誕節我們都假借南華球場舉行一次慶祝會,邀請各校的學生表演,有舞蹈、歌唱等,招待小讀者,有禮物贈送,又有獎品頒發,小朋友是非常期待那一天的。此外我們還會舉辦作文比賽和演講比賽等,也是小朋友歡迎的。至於我們的作者,也有很好的班底,漫畫家有已故的鄭家鎮,詩人有柳木下,幼兒教育專家有郭小葵,宿儒有已故的朱志安(阿濃的先翁),還有已故的何紫,當然少不了我。但編輯就祇有我一人,所有稿件都經我評選過的,我祇求那些作品是適合兒童的興趣而又有益他們的身心的,至於作者的背景是否進步的知識份子就非我所知了。
4‧ 劉前輩與司徒華,何紫合辦的《兒童報》何
時創刊?可否談談當時辦《兒童報》的理念和宗旨?怎樣確立《兒童報》的編輯方向和內容特色?參與編輯工作的哪幾位?共出版了多少期?讀者的反應如何?後來因何停刊?
□ 兒童報創刊於一九六零年二月廿七日,是香港首份彩色印刷報紙形式的兒童讀物。當時我從英國回港後,因鑑於英國每年為兒童出版大量插圖生動、印刷精美、適合各年齡兒童的課外圖書,反觀香港可供兒童閱讀的圖書實在少得可憐,我於是決意為兒童出版一些有益身心的讀物。首先希望辦一份報紙形式的週刊,當時助我實現這個意念的是我的妹妹錢郭小葵,(人稱之為烏姐,有時她也用作她的筆名)在我們的艱苦籌劃中,以有限資金,不能不事事節省,就在我的家裡充當臨時辦事處,包括了編輯部、發行部、詢問處等等,而妹妹和我也身兼數識,經之營之,終於一九六零年二月廿七日,兒童報的創刊號面世了,報上有一欄是「兒童訪問」由烏妹負責,每次訪問,都將被訪小朋友的相片刊登於頭版。記得創刊號訪問的就是現在頗負盛名的音樂家林敏怡,也就是林敏聰的姊姊。第三期的是杜國威,現在是著名的編劇家,那時他是廣東道官校的小六學生。第七期刊出的是關維鵬,即日後著名的歌手和作曲家泰迪羅賓。廿五期刊出周兆祥,現為大學教授兼環保的中堅份子…,除此之外,有一則由我執筆的小評論,是將發生在兒童身上的幸與不幸的新聞,發為評論,藉以引起社會人士注意。另有一欄也是小朋友喜歡的,就是兒童生活特寫,由烏妹負責,她訪問過排字房的學徒,剪塑膠花的女孩,玻璃門前的小侍者,賣糯米粥的孩子,擦鞋童等的生活苦況,藉以引起小朋友的同情心。後來,來了一些義工加入陣營,內容更加充實了,銷路也日益增加了,就在兒童報的第六期,即一九六零年四月二日才有自已的辦事處,從我的家遷至英皇道皇冠大廈二樓一間約三百尺的寫字樓,地方雖然狹窄,但無論如何,已略具規模了。司徒華是在這稍後加入的,他半義務式擔當執行編輯的職責,每天上午,他在一間小學教書,下午便到兒童報社工作,非常勤懇,他曾寫過頗受歡迎的長編故事〈父慈子孝〉,又主持過專欄〈張老師教作文〉,都能傳誦於一時。直至一九六一年一月廿五日,兒童報由於發展迅速,不特暢銷於香港,還風行於東南亞,因此感到辦公地方不敷應用,遂於十二月一日遷往北角海港道十六號地下連閣樓,何紫(那時他的筆名大多數用松柏),大概是在我們慶祝兩週年紀念之後加入的,所以兒童報的創辦人並不是司徒華和何紫,他們是後期加入的。不過,他們都貢獻不少時間與精神,為兒童報出力,實在值得永遠懷念的。我們大家在艱苦中渡過了六年零六個月,終於因為外埠發行不力,而且拖欠款項,愈積愈多,累至我們週轉不靈,資金無以為繼,至一九六六年九月廿四日,出版了二百七十二期也是最後一期,不得不忍痛宣佈停刊了。
5‧ 劉前輩的作品是否都由「兒童教育出版社」出版?可否談談此出版社的背景?此出版社還有甚麼出版物?
□ 我的作品,並非由一間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我的作品有新雅出版社、上海書局、學生書店、現代出版社等,後來兒童報社也出版叢書了,因此我的作品大多數由兒童報社出版。至於我的作品,許多用筆名的,例如〈港生日記〉我用的是港生,〈一個好學生日記〉我用的是潔瑩,〈我的日記〉我用的是何樂,〈曼玲小札〉我用的是曼玲,但也有用劉惠瓊姐姐的,那就一時難於統計了。不過有一冊是我留英時給小朋友的通訊是用劉姐姐的筆名,每天登載於星島晚報,後由一間出版社(忘記是那間了)名為《留英寄語》,最後由兒童報社重新編輯,去蕪存菁,名為《遊蹤憶語》,前後兩書都非常暢銷,因為在星島晚報刊登時已大獲好評,不特小朋友閱讀,成年人每晚也必讀為快,也許這是我得意之作吧。
6‧ 以劉前輩的經驗來說,在香港從事兒童文學
工作有甚麼因難和限制?
□ 我離開香港已十多年了,香港的一切,對我來說都似乎非常陌生了,所以很難回答目前在香港從事兒童文學工作的困難和限制,我祇能說說我那個時代的情形,那時的確非常困難的,其原因有四:其一是香港環境特殊,家庭都不重視閱讀,父母既沒有閱讀習慣,當然不會鼓勵兒女去閱讀,更不肯花錢為兒女購買圖書,所以出一本兒童的圖書,推銷不易。其二,政府不加鼓勵,在日本或英美各國,對兒童閱讀非常重視,每年都資助出版大量兒童圖書,一本好的兒童圖書,作者往往受到政府的獎勵,並且協助推銷,所以那些兒童文學工作者多以此為終生事業。其三,香港學校給與學生的功課太重,學生應付功課都來不及,那還有時間去閱讀課外圖書?其四,一般人的眼光都認為兒童文學是小兒科,不予以重視,殊不知兒童文學是文學重要的一環,兒童文學工作者在不受重視下,就很難以專業精神從事下去,許多都為了生活問題,無可奈何地改寫一些商業性的作品了。以上都是在我那個時代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但時移勢易,現在當然有許多改變了,關於這一點,阿濃一定比我更清楚了。
7‧ 劉前輩怎樣看過去香港兒童文學的發展?甚
麼時候最蓬勃?特色為何?
□ 關於這一題,我真愧無以對,因為我離開這個範疇已久,它現在發展得怎樣,我實在不得而知了。不過我可以肯定的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由一片荒蕪而有人漸漸播下一些種子,也有不少熱心的園丁正在努力地灌溉著,正等待著開花結果。同時香港政府也逐漸重視兒童文學這一環了,每年舉辦一次兒童文學創作比賽,邀請幾位從事兒童文學工作者擔任評判,當我在香港時,每年我都是評判之一,許多時還被選為主席,直至我離開了,還有信來邀請我,那個活動,的確造就不少後繼的兒童文學工作者。現在是否還繼而發展下去,我還要請阿濃有以告我。
8‧ 除了兒童文學,劉前輩可曾嘗試其他類型的文學創作?
□ 除了兒童文學之外,我也嘗試寫一些成人的作
品,和一些評論的文章,都在報章和雜誌發表過,例如我在報上登過一個長篇小說叫〈麟兒〉,連載了七十期,吸引不少年青的和年老的讀者。我也寫過不少關於講故事的技巧,怎樣寫兒童故事,兒童文學的理論和實踐等這一類的理論文章。我也寫過幾個故事給電影公司收購作為拍電影的藍本,記得其中有一個名為「慈母頑兒」,其他的因為日久已無法記憶了。除此之外,我還出版過幼稚園課本和幼兒課本,還有一些幼兒智力測驗這一類較為商業性的書籍,但當時格式和所用的方法,都非常革新,使兒童學習起來覺得有趣而喜歡去學。記得一九六二年我們和泰昌書局出版了一套幼稚園課本連同習作和教師手冊,那時曾盛極一時,許多幼稚園都採用。後來兒童報社也繼續出版了一套幼兒課本,每種分上下兩冊,給二至三歲的幼童閱讀的,繼而出版幼稚園課本,共分三類,每類分四冊,也附有教師手冊和學生習作,這套課本較諸和泰昌編的那套編排更新穎,印刷更精美,這套課本一直出版到我退休後才停版,還有一套名「給孩子講故事」是由我親自寫作和編排設計,由兒童報社於一九六六年出版的。這本書分為兩部份:一部份全是文字,是給老師或母親看著來給孩子們講的;另一部份分為四冊,全是圖畫,是給孩子看著來聽的,孩子聽後也可以藉著圖畫引起記憶,便可以複述出故事來。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們聽故事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說話的能力。我這次由理論而達至實踐的理念,頗受社會教育人士的認同,因此這本書不特流行於幼稚園教室裡,也暢銷於注重兒童教育的家庭裡。至於我們出版的叢書,原有意陸續出下去的,可惜我退休移民後,什麼計劃也打破了。記得一九八六年,我開始收集舊作出版了劉惠瓊生活故事集之一「愛」,及劉惠瓊生活故事集之二「妮妮的日記」,是梁大江插圖,司徒華作序的,我計劃出至十冊的,因為我所存的故事實在太多了,即使現在我還希望有機會繼續出下去,不過身處遠方,各方面都很陌生,所以不能不暫時擱置吧了。還有一點,就是我有一些文章,曾被採用於小學國文課本之內。

















是誰得獎
-- 香港第一個兒童廣播劇
自從一九四八年冬,我負責擔任有線廣播的兒童節目後,我不認為兒童節目,祇是講講故事那麼簡單,我立志要創一些新的節目,在那個時代,廣播還在萌芽階段,更何況兒童節目?記得那個電台初開辦時,最受歡迎的一個節目,是由一位頗有名氣的(播音明星)擔任,他有一種特殊技能,一人能扮演多人的聲音,他講故事就好像演出一個劇。至於真正由多人播出的播音劇,在那時的成人節目裡,還是空白的,所以在我提出在兒童節目裡徵求一些小演員,組織兒童劇團,實是一件相當艱巨的工作,但正如這個劇裡的大哥所言:有志者事竟成,兒童廣播劇可以說開香港廣播劇的先河,不特在兒童節目是創舉,即使成人節目裡也是史無前例的。
【是誰得獎】是我初學寫的一個兒童劇本,許多播音的效果和術語還不甚了了,但播出後,受到很大的反應,不特小朋友喜歡,成年人也大為受落,以後兒童節目便每星期都播出一個兒童劇,當然以後我寫的劇本,更為成熟,更臻完美,但無論如何,【是誰得獎】是香港第一個兒童廣播劇,也是我學寫的第一個廣播劇本,也可以說是全港第一個廣播劇,是非常值得留念的。


【是誰得獎】
人物:
爸爸 – 陳先生
媽媽 – 陳太太
哥哥 – 陳明
姊姊 – 陳珍
弟弟 – 陳亮
婢女 – 菊香
客人 – 王太太
李太太
報館事務員
敘述:某都市一個普通的人家,一個普通的早晨。
中等家庭的客廳,客廳裡陳設了一套半新不
舊的沙發,一邊擺著一張四方桌,和幾張古
老式的木椅,牆上掛著一個鐘,還有幾幅古
畫。沙發旁的小几子上,擺著一份報紙
(配音:時鐘敲過八下)
是早上八時了,兩個小孩,一手搓著惺忪的
眼睛,一手懶洋洋地挽著書包出到客廳,他
們隨便把書包丟在沙發裡,望望鐘。
姊姊:菊香,開飯啦!就夠鐘了。
菊香:(幕後應)- 就來了!
姊姊:菊香,你真是,人家已經夠鐘啦,你還不開
飯,真氣死我,真氣死我。
弟弟:姐姐,菊香還不開飯,餓死我了。菊香(大
聲嚷)開飯呀,聽見沒有?
敘述:陳亮說著就氣忿地坐在沙發裡。這時,哥哥
陳明背著書包從裡面出來。他在陳亮的身邊
坐下。
哥哥:(柔和地)你們不要催人家呀,要快就自己
動手,人家一雙手服侍你們幾個人,真是忙
不過來呀!
姊姊:哥哥,用不著你偏袒著她。
弟弟:是,哥哥總是幫菊香說話的。
哥哥:我沒有幫誰說話,我不過說道理吧了,我
是人,人就應該愛惜人。我們的老師說過,
有錢的是人,沒錢的也是人。有錢人就不應
該因為自己有錢,就去欺負窮人,你們是學
生,到學校不特要學習知識,也要學習道理,
為甚麼連這一點道理也不明白呢?我剛才
說,你們若是要趕時間,就該自己動手,天
生我們有手,為甚麼不用自己雙手呢?
姊姊:好一篇大道理,哥哥真聰明了,我沒有你聰
明,我們不明白道理,媽媽告訴我們,我的
手是小姐的手,不是用來做工的。
弟弟:是呀!媽媽也告訴過我,我的手是少爺的
手,不是用來做工的。
哥哥:(憤怒地)你們真是……
敘述:哥哥忿激地站起來,這時候,媽媽從裡邊出
來,望望這三個孩子,陳亮、陳珍同時站起
來。
哥哥、姐姐、弟弟:媽媽早!
媽媽:(打呵欠)你們吵甚麼?清早把我們鬧醒。(又
打呵欠。)
姊姊:媽,菊香還不開飯,我們就夠鐘上課了。
弟弟:是,菊香累我們遲到,遲到又要被先生罰了。
媽媽:(怒氣沖沖地)菊香快開飯啊!少爺、小姐
要上學,聽見沒有?
菊香:(從遠處應)太太,來了。
敘述:菊香是十五、六歲的女孩子,打著一根辮子,
穿著一套粗布衣服,匆忙地從裡面走出來。
菊香:太太,有什麼事呀?
媽媽:什麼事?還不開飯,少爺們不要上學嗎?
菊香:是,還差一個菜沒做好。不過,我馬上就可
以開飯了。
哥哥:我去幫忙你。
媽媽:明兒,廚房髒得很,你怎可以進去?告訴你,
廚房是下人才進去的,你是少爺,千萬不要
進去。
哥哥:媽,老師告訴過我們,人類是平等的,沒有
上下人的分別。
媽媽:胡說,媽說的話你不聽,念了書,學會辯駁
嗎?
敘述:媽媽說著,滿不高興地倒在沙發裡,陳亮、
陳珍伴著她坐,爸爸穿好了衣服,從裡邊出
來,坐在另一張沙發裡。
爸爸:你們做甚麼?一早就吵鬧,為甚麼還不上
學呢?
媽媽:菊香沒有煮好飯,叫他們空著肚子上學嗎?
爸爸:你們自己動手啦。
媽媽:哼,連你都這樣說,有傭人為甚麼要少爺小
姐動手呢?難道養著下人來吃飯嗎?
爸爸:我的太太,你是念過書的,怎麼這樣不明理?
傭人是請來幫忙的,並不是有了傭人,自己
就不動手,假如是這樣,我們的手腳生來做
甚麼?
哥哥:爸爸,你說得很對,和我們先生說的一樣。
媽媽:你們串同來欺負我,(顯得更不高興)句句
駁倒我。是呀,我不明白道理,你們就明白
道理。要自己的兒女進廚房,就是明白道理
嗎?難道兒女不是你生的?(淒淒切切地)。
姊姊、弟弟:媽媽,不要生氣,我們都聽你的話。
爸爸:算了,算了,不必多講了,將來你們就明白
爸爸的話沒有錯的。
媽媽:你說的都對,你說的都對。哼,強逼自己的
兒女進廚房,還以為自己明白道理。
哥哥:媽,不是爸爸強逼我,是我自己願意的。
媽媽:你這不孝子!
音樂:較急促的音樂。
敘述:菊香上,捧著一盤子食物,放在方桌上,擺
開,稍為移動一下椅子。
菊香:老爺、奶奶、少爺、小姐,請吃飯,小少爺,
我來餵你。
哥哥:弟弟要吃就自己吃,你年紀也不小了,為甚
麼要人家餵?
弟弟:媽媽,哥哥又欺負我了。
媽媽:明兒,快吃飯啦!我生得你出,還要你來教
訓我嗎?
菊香:小少爺,我們到外邊吃吧,外邊涼爽得多。
敘述:菊香搬了一張小凳,靠近台口的一角,自己
蹲下來餵他。陳明走到她的身邊。
哥哥:(低聲說)菊香,昨天我教你的書都明白了嗎?你快把舊的溫習好,我再把新的教給你。
菊香:昨天你教我的都明白了。
哥哥:甚麼時候讀的?
菊香:剛才一早起來,我就把它讀熟了。
哥哥:你真聰明,而且又很用功。
(媽媽一邊吃飯,一邊回頭望望他們)
媽媽:菊香,你不好好來餵小少爺,儘管說甚麼?
弟弟:她跟哥哥說話,哥哥說教她讀書呢!(大聲)
媽媽:胡說,下人有甚麼資格讀書?
弟弟:哥哥常常都教她的,她現在認識很多字呢!哥哥還說,她比姊姊還強呢!
媽媽:真不知自量,看我把她的書都燒掉,看她還
讀甚麼?
爸爸:我的太太,她讀書又沒有防礙你啊!
媽媽:我不跟你說。
姊姊:弟弟,快些,還差一刻鐘就上課了,我們走
吧!
弟弟:來了。
姊姊:媽媽、爸爸,我們上學了。
媽媽:小心過馬路啊!
音樂:寧靜的音樂(配以滴滴的鐘聲)
敘述:牆上懸掛著的時鐘,時針是指著下午四時
半。菊香正在打掃地方,這時門鈴響聲(配
音)。
菊香:誰呀?
哥哥:(較遠)我呀,菊香,開門啦!
(菊香進內開門)(開門聲)
哥哥:(腳步聲)菊香,菊香,有一個好消息告訴
你。
菊香:有什麼好消息,小姐和小少爺呢?
哥哥:他們留堂罰做功課。媽媽呢?
菊香:太太到王太太家打牌了。你剛才說有好消息告訴我,是甚麼好消息呀?
哥哥:你不是希望有幾部好的書看看嗎?可是你沒
有錢買,是不是?
菊香:是呀,我每月的工錢,都要拿回家給媽媽的,
媽媽連吃都不夠,拿甚麼來買書呢?
哥哥: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你看,這張報紙登
載著學生園地裡,要舉辦一個兒童作文比
賽,凡是十六歲以下的都可以參加。我看你
不妨報名,你文章寫得不錯,要是入選,就
可以得到幾本很好的書看了。
菊香:少爺,我那裡可以入選,我生得這樣愚笨,近來,雖然得少爺你的教導,但是我沒有充分時間溫習。太太又時時干涉我讀書,我懂得實在太少了,我怎敢參加這種比賽呢?
哥哥:你試試看,即使失敗也沒有關係的,俗語說
「失敗乃成功之母。」
菊香:既然這樣,我就試試吧!
哥哥:你真不愧是個勇敢的孩子。這份表格是我代
你拿來的,你先把它填好吧!菊香,你記住,
我們只要有勇氣,有恒心,任何事都可以成
功的。
菊香:(夢囈地)我們只要有勇氣,有恒心,任何
事都可以成功的。
(門鈴響)
菊香:(忽然驚醒地)誰呀?哦小姐,小少爺回來
了!
配音:(腳步聲、開門、陳珍、陳亮走出來,菊香
也跟著)
姊姊:哥哥,你為甚麼不等我們?哥哥,你看這報
紙登載學生園地舉辦作文比賽呢!我決定參
加,我拿到了表格了,我的作文一向都好,
總在八十分以上的,你說我有沒有希望入
選?哥哥,你也報名吧。你的文章不是也寫
得很好嗎?
弟弟:姊姊,我也報名!
姊姊:你沒有資格。
弟弟:我沒有資格你有資格?
哥哥:你當然沒有資格啦,你吃飯還要人家餵,你
只會寫出餵飯文章吧了。
弟弟:我不來,我不來,你又笑我,我沒有資格參
加,難道菊香有資格參加?
哥哥:菊香當然有資格參加啦,她一定參加的,而
且很有希望入選。
弟弟:她有資格,我沒資格,我作餵飯文章,她作
甚麼文章?她作飯桶文章!(不高興地撒賴)
敘述:門鈴響,菊香馬上退去應門。陳太太打扮
得漂漂亮亮回來,菊香馬上倒了一杯茶給
她。
媽媽:你們又嘈甚麼?怪不得我輸啦。
姊姊:這份報登載學生園地要舉行一個作文比賽,
我要參加,弟弟說他也要參加,哥哥說他沒
有資格,反而菊香有資格,媽,你說有沒有
這道理?
媽媽:你們不必聽哥哥胡說,我不是常常對你們說
嗎?上人是上人,下人是下人,上人做的事,
下人是不能參加的。
哥哥:媽……
媽媽:小孩子不准多言。
敘述:門鈴又響,菊香進內應門,陳先生挽著公
事包下班回來,菊香替他接起公事包,他懶
洋洋地倒在沙發裡,陳亮走到他的身旁。
弟弟:爸爸,姊姊要參加,參加……什麼?
姊姊:作文比賽會。
弟弟:是,是作文比賽會,爸爸,你說菊香有沒有
資格參加?
爸爸:為甚麼沒有?不過我說有,你們一定不信,我說沒有,又違背了我的良心,我真不知怎樣說好。
媽媽:你又想吵咀?我說沒有,一千個沒有。
爸爸:不要看輕人!
媽媽:你總是在下人面前失我的威,唉!
敘述:已是幾星期後了,爸爸正在客廳看報,媽媽在吃著花生。門鈴忽響(配音:門鈴聲)
報館事務員:(裏面大聲叫出來)請問這是不是姓
陳的?
媽媽:菊香,看看是誰?菊香,菊香,你聾了嗎?
爸爸:你忘記了?剛才你不是叫菊香去租麻雀牌?
媽媽:唉!又要我自己去開門了,都是你不好,又
不多請一個傭人。
(陳太站起來,搓搓手,懶洋洋地走到門邊,
大聲地叫進去)
媽媽:誰呀?
報館事務員:(內應)是我,報館的,送獎品來。
媽媽:(喜悅地)誰得獎呀?
敘述:媽媽連忙走進去開門,她帶著報館事務員走
進客廳,慇勤招呼他坐下。
媽媽:到底是誰得獎了?
報館事務員:今天你沒有看見報紙?那得獎的孩子
是住在府上的。
爸爸:是的,我早就看見了。
媽媽:你為甚麼不告訴我?你知道我是從來不看報
的,你早些告訴我,也讓我早些高興啊!
爸爸:高興甚麼?
媽媽:難道自己的兒女得獎還不高興嗎?對啦,先
生,你還沒有告訴我,誰得了獎,我的三個
兒女,明兒、亮兒,還是珍兒?
報館事務員:太太……
媽媽:不是我誇口,我的兒子個個都是又聰明又勤力的,在學校裡,誰不誇獎他們!
敘述:(配音:門鈴響聲)她興奮地跑去開門,進
來兩位時髦的太太,她們一邊走進客廳一邊
說。
媽媽:噢!王太、李太,你們來得真早,麻雀牌還
沒有送來,李小姐也沒到,等一下才開始。
不過,現在讓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的
三個子女,有一個參加了甚麼……會,有一個得獎了,這位先生就是送獎品來的。
李太:我不是常常說,小姐公子們都聰明,你有這
樣的兒女真開心了。
王太:你真夠福氣,今天打牌又得羸了。
媽媽:你們過獎了,哦!先生,你還沒有說明到底
是誰得獎呢?是明兒、珍兒,還是亮兒啊?
報館事務員:太太,我進來以後,一直都沒有說話
的機會。我是送獎品到大中街一千零一號的。
媽媽:沒錯,這裡就是。
報館事務員:那個得獎的孩子就住在這裡了。
媽媽:當然,當然,我的兒女當然住在這裡。
報館事務員:我不知道是否是你的少爺小姐,我只知得獎者姓李名菊香。
媽媽:(驚叫)菊香?姓李?
李太:菊香得獎?
媽媽:菊香得獎?先生,你一定弄錯了,菊香是我們的下人,她那會得獎?
報館事務員:我是送獎品給李菊香的,我們不管她是上人還是下人。
媽媽:那麼,那麼我的珍兒呢?
報館事務員:對不起,我不清楚。
爸爸:太太,你不是說明兒他們一定得獎的嗎?現在如何?太太,我早就告訴你,不要太誇讚自己,不要太輕視別人,你現在明白了吧!不過你也有一樣值得安慰的。
媽媽:甚麼?還有甚麼值得安慰?
爸爸:你有一個好兒子明兒,他明白道理,他同情菊香,他用盡方法教導菊香,菊香今天的成功,也就是他的成功了。
報館事務員:先生,請你代李菊香簽收啦!
爸爸:菊香就回來了,讓她自己簽收,她會覺得更加高興的。
報館事務員:好啦!
媽媽:唉!
(配音:音樂徐起,然後慢慢收小,全劇完。)

【附錄】
悼念一個小朋友
自從第一次播出兒童廣播劇「是誰得獎」後,馬上獲得良好的反應,因為用戲劇形式廣播,在香港尚屬創舉,當時飾演劇中人的小朋友,現在都已長大成人,有些更在廣播台電視台中,成為非常活躍份子,有些卻遠在外國,成為醫生或專家了。
劇中的那個爸爸,是由周永坤飾演的,媽媽是由陳麗雲飾演的,而袁報華飾演報館的事務員,陳國基飾演弟弟,這幾個人,除了陳國基,因年前赴美學醫,脫離了廣播工作,其餘如陳麗雲、周永坤、袁報華等,直至現在還在電視節目中出現,擔當了重要角色,相信喜歡看電視的小朋友,對他們一定不會陌生的。
最值得我懷念的是飾演大哥的那位小朋友;因為他那一次的播出,竟成絕響,他沒有再來參加,而我也永無機會和他見面了。
到現在,我已記不起他的姓名了,但他的聲音容貌,依然經常在我腦海中浮現。記得他初來試音時,是仿林中學高一的高材生,個子很小,臉色有點近乎蒼白,健康好像不很好的,不過他的聲音經過「咪」發出來卻很好聽,沉著有力,高低快慢,很有節奏,使人聽起來舒服,所以我馬上選了他,並且派他在「是誰得獎」裡擔任了大哥的角色。
那個大哥是很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他暗中教那個小女工讀書,並指導她參加作文比賽。也許這個角色正如其人,所以他播起來非常突出,較其他演員都好,我常常想:要是他現在還在香港,而他又有興趣於廣播工作的話,他必然會成為一個超卓的藝員,可惜他已去了,到一個遠遠的世界去了,誰想到他的生命竟如此短促!
就在「是誰得獎」播出後的幾個星期,我正忙著為第二組排練,又趕著為第三組寫劇本。有一天,我回到公司,在那一大堆聽眾來信中,發現有一封是從內地寄來的,我心裡覺得奇怪,因為那個電台是有線廣播,港九以外的地方是收聽不到的,那我又何來內地的聽眾?我於是馬上拆開來看,我不禁為之愕然,竟是他寄來的,就是飾演大哥的他啊。
他為什麼要匆匆離開香港呢?他不是正讀高一,還差兩年便中學畢業了嗎?我在這信上找到答案了,他詳細地告訴我,他為了追求他的理想,他要離開他的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去,可是目前生活艱苦,他須要掙扎,更須要支持,在經濟上,他希望我能助他一臂之力,每月資助他二十元,他還很客氣地再三向我道歉,說這個要求,實在有點唐突,但他幾次和我見面中,已知道我是一個仁慈的姐姐,所以除了我,再沒有誰能夠幫助他了。
我收到他的信後,便毫不考慮地決心去幫助他,因為每月二十元,在我的經濟能力上是負擔得了。雖然那時候的二十元相當於現在的一百多元了。不過為了成全一個青年的志向,我又何必吝嗇於這些。
我於是立刻給他回信,叫他安心,我會按月將錢匯給他,並鼓勵他努力讀書,希望他不會後悔他所選擇的道路。
信寄出了,錢也匯去了,幾天後,我又收到他的信,他說盡多少感激的言詞,並堅強地自信沒有選錯了路線,他說他生活得很愉快,學習也很起勁。以後他每次收到錢後,必定立刻寫信給我,每封信裡,都把他的生活,詳細為我報導。
大概經過了四個月的時間,我最後一次寄出的錢竟從銀行通知退回,我寄出的信也被郵局退回了。我當時感到迷惘,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又過了一個時期,我忍不住寫信到他的學校查詢,才知道他不幸死了,據說他是在河裡洗澡時被淹死的!
好一位年青人,好一條寶貴的生命,好一個崇高的理想,就這樣被摧毀了!這是真的嗎?還是假的?直到現在,已二十多年了,但這個謎在我的心中依然存在,他是否真的已不在人間?

(本文轉載自1975年華僑日報兒童週刊〈小朋友和我〉的專欄裡)
香港第一個幼稚園朗誦劇
小小園丁

引言
我常常認為朗誦是訓練兒童語言,同時也是舒發情感,培養藝術的至佳方法,是兒童文學重要的一環,也是兒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課。祇可惜香港這個地方,被人們忽略了,連教育界人士也未曾假以顏色,實乃憾事。我欲振臂一呼,可是人微言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我祇好以一己之力,歷年來多寫一些兒歌、童謠之類,聊盡一點責任吧了。
一九八五年初夏,我幼稚園即將舉行第十屆畢業典禮,為了隆重其事,我特別設計一個節目,希望藉此機會宣揚朗誦對幼童之重要,於是我便著手編這個朗誦劇。
雖然說是劇,但不必化妝,亦不須扮演角色,祇要選出約三十名發音正確,樣子長得可愛的高年級學生,穿著整潔的校服,頭上戴上一頂紙造的花冠,(不戴亦可)全部是全體合誦的,祇有小園丁和小孩子有部份獨誦,所以要選出一個做小園丁,還有一個做小孩子,當獨誦時,走前一步便可。除朗誦外,當然還須要有面部的表情和小小的動作。至於佈景方面,是一小小的園地,旁有花草,第一幕:有一棵小樹苗,第二幕:一棵小樹,第三幕:一棵大樹。(燈暗換景即可)
我為了演出有好的效果,還親自訓練他們,那次的演出,果然大獲好評哩。
我祇希望這個劇能引起人們對朗誦的注意,把朗誦加入幼稚園作為重要課程之一,那我的願望已達到了。
朗誦
第一幕 小小園丁
在那小小的園地,
播下小小的種子,
發出小小的幼苗,
長成小小的樹兒,
小小的樹兒,
搖擺著小小的樹枝,
小小的園丁,
忙著把小樹兒料理。
拔野草,
除害蟲,
施肥兼澆水,
工作不休止,
不休止,
不休止,
工作雖辛苦,
心裡甜滋滋。
看,那野草消除,
看,那害蟲滅跡,
小樹愈長愈茁壯,
一群群的蜜蜂,
一群群的蝴蝶,
都來到樹下遊憩,
大家齊歌頌:
小樹、小樹,你真了不起!
小園丁聽見 -----
心歡喜,
心歡喜!

第二幕 小樹在長成中
小園丁,勤勞沒白費,
為了小樹把血汗揮,
一年、 兩年又三年,
一尺、兩尺又三尺,
小樹長到高過牆圍。
春天裡,小樹兒沐浴著春暉;
夏天裡,猛烈的太陽顯神威,
秋天裡,黃葉兒片片落滿地;
冬天裡,陣陣的寒風太可畏,
風啊,雨啊,雷和電,
向著小樹兒施嚴厲,
勇猛的小樹兒啊,
從不肯把頭低!
過了十個春和夏,
也過了十個秋和冬,
小樹兒長得 -----
更婆娑,更美麗!

第三幕 小樹已長成
十年究竟有多少天?
三千六百五十天,
多少時?
「噢,別問我,
問問我的小園丁。」
小園丁,搖搖手,不答話,
把我們帶到一棵大樹前,
「好大的樹啊,
看它枝葉連綿!」
「好孩子,告訴你,
這大樹便是由小樹長成!
一天又一天,
這樣過了十年,
小樹長成大樹,
好孩子長成了好青年。」
頭腦靈活身體健,
身體健,邁向前,
邁向前,終有成功的一天,
小園丁,我們感謝你,
當初把我們的根基奠!

合唱歌詞
(一)小小的園丁
小小園裡真美麗,花草樹木
樣樣齊。
小小的園丁,挑土又挑泥,
為幼苗,應勉勵,
十年已過去,光陰沒浪費。
除野草,滅害蟲,
因工作,心要齊,
不怕風吹和雨打,
奮鬥精神最可貴,
邁向前,放光輝,
邁向前,放光輝,
後浪推前浪,
青年有作為。

(二)小樹長成大樹

小小樹兒,長成大樹。
小小人兒,長成青年,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不怕艱辛,堅強意志,
十年基礎,殊非倖致。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新的歷程,從今開始,
充滿信心,朝陽剛昇起。























定 名 記

書編好後,尚未定名,苦思不得,猶如孩子出世後,好名難求,有些父母,索性以一、二、三,或A,B,C,按序排列而名之,可見改名之難。
這本書既非故事,又非劇本,既非詩詞,亦非傳記,是一些拉雜談談的東西,像一盤炒雜碎,所以找一個適當的名字,更是難上加難。我曾戲謔擬名之為:〈非典型廢言〉,譚老師則認為幽默有餘,莊重不足,如是祇好作罷了。
譚老師提議還是從實情去構想,較為穩當,例如:「淺談兒童廣播與兒童文學」或「略論兒童文學、廣播、電視、教育」,我想這的確較為貼切,但細想想,這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觀點了,是不是也要加上年份和地點呢?如此一來,豈不是要寫成一個二十八個字長的書名?實在太長太累贅了,我這樣又想了好幾個晚上,大概譚老師憐我生了孩子不會改名吧,他自動給了我如下的書名和設計,一看之下甚為滿意,便決定採用,設計如下:

兒 童 與 我
淺 談
兒童文學、廣播、電視、教育

這是一個很貼切的名字,我的孩子 ── 這本書,終於獲得一個好名字了,難怪他也開口說一聲:譚伯伯,謝謝你!v

No comments: